卫气理论是中医理论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治未病重在调摄卫气,治已病重在调和卫气,因此卫气研究对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其中明确卫气的物质基础分类及范围界定为关键所在。为此,课题组突破以往从卫气的功能探求卫气实质的研究框架,依据《内经》有关卫气运行节律、运行特点及功能作用等论述,首次采用代谢组学技术研究伴随卫气的节律变化和药物干预而出现的内源性代谢的变化。通过对血液组、胸腺组以及临床卫气虚组的分析,确定伴随卫气节律波动和中药作用机理密切相关的"代谢组学特征"的小分子标志化合物,进而筛选与卫气节律相吻合的物质分类及范围界定。本课题从基础和临床两个方面识别有显著变化的代谢标志物,研究所涉及代谢途径及变化规律,以简述人体卫气对时间及药物干预的响应机制。通过此项研究,将对卫气的物质基础界定以及内源性变化规律有一个崭新水平的展现,为中医卫气理论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本课题从气络理论对卫气进行了深入分析,并试图运用代谢组学技术,来实证研究卫气思路的可行性。这种从系统整体效应的角度去看待研究对象,而非从某一个具体的化合物变化入手的研究方法,符合中医从普遍联系的变化中去分析、认识把握疾病发生、发展、变化客观规律的认识,也符合中医气络的整体把握与局部变化相结合的认识规律,更符合卫气的运行特点。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卫气运行的机制,我们以大鼠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大鼠血液,在不同节气点的小分子物质的变化规律,进而探求影响卫气的物质基础和内源性变化规律。.本文的主要结论是:.日节律研究中,外周血白细胞存在着日高夜低的节律变化,具体分析:日对照组与夜对照组有差别。日对照组与日治疗组没有统计学意义,但分别与日模型组有差别。夜对照组内同上。胸腺指数的昼夜节律变化不太明显。在代谢组学方面,本实验通过代谢产物的筛选,确立了卫气随日节律变化的特征性生物标志物:异戊酸、戊酸、琥珀酸半醛、尸胺、半胱氨、N-二甲基苯胺、苯乙胺、苯甲酰胺、多巴胺等。.在月节律方面:外周血白细胞检测发现,月末对照组与月初对照组有差别,与月中对照组无差别。月初对照组与月中对照组无差别;胸腺指数检测发现,月节律的规律是月末低,月初、中高。代谢组学研究发现卫气随月节律变化的特征性生物标志物:嘌呤、赤藓糖、苯乙醛、蛋氨酸、苏氨酸、高丝氨酸;达那唑等。.在年节律方面:首先,IL-1、IL-2水平立春组、立冬组、冬至组较低,IL-6水平立春组、冬至组较低,IFN-γ水平立冬组、冬至组较低。从季节分组的统计结果来看IL-6水平冬季组、春季组较低,IL-1、IL-2、IFN-γ水平冬季组较低。上述结果说明大鼠免疫相关细胞因子水平的总体趋势在冬春季节较低。这一结果在一定程度上印证了卫气防御机制所引发的疾病多发于机体免疫功能较低的冬、春季节的现象。其次,通过观察四时季节大鼠肺组织中IL-1、IL-2、IL-6、IL-10和SP-A的表达,发现肺组织中IL-1、IL-6、IL-10等细胞因子和SP-A存在春夏高,秋冬低的季节节律,季节变化对IL-2没有影响,且在变化趋势相同的季节不同节气IL-1、IL-6、IL-10和SP-A也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肺卫免疫防御功能存在秋季高冬季低的季节节律,而IL-1、IL-6、IL-10和SP-A是免疫功能的物质基础,季节通过影响上述免疫物质的变化来调节肺卫的免疫功能。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基于代谢组学的卫气节律机制及方药干预研究
帕金森病中节律相关基因变化规律及其机制研究
卫气与神经-免疫-内分泌调节对酒五味子促睡眠的节律调控作用研究
五脏精气生理性节律变化的非线性动力学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