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公藤具有抗炎及免疫抑制活性,对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世界范围内的难治性疾病效果显著。然而其毒副作用极大地限制了临床应用,如何寻找低毒高效成分/成分群,是这类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本研究在现代毒理学与药理学理论指导下,提出毒性成分具有与效应成分类似的作用途径,即到达靶器官,与特定靶点结合从而发挥干预细胞功能的作用。因此利用毒性成分和效应成分对毒性与效应靶器官的亲和作用的不同,可以将药物中的毒性成分与效应成分加以区分,进而通过活性验证阐明低毒高效成分/成分群。研究拟选择雷公藤不良反应严重且累及率较高的脏器及细胞作为毒性靶位,选择与抗炎免疫活性密切相关的淋巴系统及相关细胞作为效应靶位,研究雷公藤中化合物亲和作用的差异。本研究的开展,将为雷公藤的安全有效使用及设计低毒高效药物的研究起到示范性作用;同时研究中所采用的新型的细胞亲和分析技术,将为准确高效地研究毒性与效应物质基础提供新的方法和思路。
本项目研究的主要内容,是以中药中的毒、效成分对相应靶器官和靶细胞亲和作用的差异,建立毒、效成分的新型分析方法。研究主要完成内容包括:1. 雷公藤不同提取部位的毒性研究。以雷公藤中的不同提取部位多次给药后考察动物用药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生物学指标,了解毒性产生过程和敏感指标。结果表明雷公藤各部位小鼠给药后第二周开始AST等显著升高;TP等在给药四周后开始明显下降;LDH在给药一周后有显著性升高;给药第一周开始,醇提物等组小鼠肝脏开始出现病变,至第四周出现灶状坏死。肾脏毒性方面,雷公藤不同部位给药两周后,血清中BUN等显著升高,TP等降低。病理学检查可见给药两周开始出现肾小管上皮细胞水肿,四周时肾小管细胞出现不同程度的核固缩。分子生物学研究中分析了KIM-1等的表达,结果显示,小鼠分别给予雷公藤各提取部位四周后,各给药组小鼠肾脏中KIM-1的表达和ROS表达增加;给药一周和二周后各组肾脏中Ang-II的合成降低,给药三周后,部分组别出现Ang-II合成的增加;给药四周,caspase-3的表达增加,其中乙酸乙酯部位增加caspase-3最明显;雷公藤提取物能降低肾组织中GSH的表达。2. 毒性靶器官亲和成分分析。本部分研究以肝脏作为毒性靶器官进行肝脏亲和成分分析研究。实验结果显示,黄酮类epigallocatechin以及二萜类物质包括triptolide等在内的十五种成分均可能为肝脏亲和作用较强成分。尤其是山海棠二萜内酯 A等六种成分。3. 毒性靶细胞与效应靶细胞亲和成分分析。采用肝细胞作为毒性靶细胞,巨噬细胞等作为效应细胞对雷公藤提取液成分进行细胞萃取研究,分析亲和差异成分。结果表明,倍半萜类的一种成分以及二萜类的雷酚萜酸类等相关成分对免疫细胞亲和作用较强而对肝细胞的亲和作用弱,分析所得成分中包括雷藤二萜醌A在内的六种成分已有报道对淋巴细胞转化具有较强抑制作用,而与肝细胞亲和作用强的成分在用药中应考虑其对肝脏的影响。4. 大鼠亚急性毒性试验研究。以雷公藤提取液灌服大鼠一个月,于六个时间点采血和取脏器,进行血液生化指标检测和病理学检查,观察药物毒性出现的时间点及药物毒性的发展情况;进行各脏器体内蓄积成分研究。5. 其他。其他研究内容包括雷公藤毒性部位的成分分离与鉴定、人肾小管上皮细胞HK-2的细胞毒性研究等。本课题资助下发表文章7篇,其中SCI文章2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基于RORγt靶点的雷公藤内生真菌免疫抑制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研究
利用亲和超滤和HPLC/MS/MS技术寻找中草药提取物中的抗炎活性成分
雷公藤抗炎免疫抑制成分的结构改造及构效关系的研究
基于TNF-α为靶点的海蛇蛇毒抗炎活性成分及其作用机制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