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项目在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发展的相互关系基础上, 详细分析了策勒县农村能源需求和供给现状以及可开发利用的潜在能源资源, 提出了具有互补功能的新能源规模型建设模式。该模式是以太阳能和风能资源为主,因地制宜地与当地其他可开发能源资源、传统能源在时间和容量上形成合理互补,利用新能源微型母线供电体实现各种能源的互补配电。该模式可覆盖家庭式开发模式在容量、电质量、技术等方面的诸多弊端;形成稳定的能源供给体系。研究的关键在于,把当地乡村区域按农电网结构和负荷分布特点划分成若干个能源供给小区,并相应地确定小区负荷中心及其负荷量;为每个小区负荷中心构建一一对应的新能源微型母线供电体,按划分的电能供给小区,服务于相对集中和分散的乡村小绿洲,逐步实现其农业微灌与环境改善功能,减少对周围生态资源和传统能源的依赖;形成具有长远效益的农村能源供给模式。项目的研究是多学科交叉应用的重要实践,充分体现了可持续发展观理念。
本项目以能源与环境可持续利用与健康发展为指导思想,以策勒县为研究基地、针对新疆塔里木河流域地区(以下简称新疆南疆地区)能源消费价格高、供给紧张以及沙漠植被遭砍伐、生态环境遭破坏的事实,经过大量实地调研和理论研究提出了南疆地区通过发展可循环能源资源保证能源供给和保护沙漠生态的可行方法,并取得了一些新的认识和成果:(1)根据当地能源和环境生态紧迫的实情、以本基金项目为依托为当地政府写出了300页的可循环能源开发研究报告,对新疆南疆地区科学开发新能源、保护沙漠生态提供了阶段和规模的量化参考依据;(2)对策勒县及南疆地区可循环能源开发提出了一些新的方法:其一,区域负荷电量的统计和预测方法;使计算和预测更加科学地反映当地实际;其二,可循环能源开发顺位和村、乡级负荷小区的划定,使复杂的开发过程变得清晰合理;其三,电力系统可循环能源输入极限计算方法,使接入极限与当地可开发的实际能源资源相一致;其四,智能型微型母线控制系统,使乡镇和偏远分散村落微母中多种能源的输出自动化和最大化;其五,沙漠植被的有效保护方式;使家庭式太阳能开发与电力系统开发相结合作用于沙漠植被的保护。(3)提出了对发展南疆地区可循环能源资源至关重要的三个方面问题,其一,提出实现可循环能源规模开发决定因素之人的发展意识,强调积极促成传统能源降耗与可循环能源开发并重的能源利用格局;其二,提出实现可循环能源规模开发决定因素之技术平台,强调建立基于投入产出理论的南疆地区县级小区域可循环能源资源的评价体系及其理论验证;其三,提出实现可循环能源规模开发决定因素之集约化发展,强调建设生产力要素资源承载力扩展机制与农业行业促进型生态工业园。. 本项目在完成研究计划内容的同时,对调研实践中出现的各类影响当地经济发展与能源建设的重要问题进行了分析和提炼,将其归结为上述(3)的三个方面内容;本项目认为这些问题是关系南疆地区经济和能源建设的重大问题,如果得以解决就可以覆盖许多长期存在的、包括能源价格在内的顽固性问题,因此对三个问题进行了单列研究并纳入整体研究中准备报送当地政府。本项目的研究实践说明,未来20年是南疆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时期,经济发展与能源供给矛盾将十分突出,无论从保护沙漠生态环境,还是从抑制能源消费价格、使能源供给满足区域经济和人民生活的基本需求方面考虑,都必须尽快将可循环能源的规模开发纳入整体建设规划中。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气载放射性碘采样测量方法研究进展
城市轨道交通车站火灾情况下客流疏散能力评价
新疆极度干旱地区生产要素资源承载力扩展与农业产业促进型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研究——以吐鲁番地区为研究例
新疆和田地区策勒县多种可再生能源互补发电模式与智能控制研究
乡村空间类型及其综合发展模式研究--以宝鸡地区为例
市场主导型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的驱动力、治理绩效测度及其优化研究——以重庆“地票”交易模式为例
新疆极度干旱地区生产要素资源承载力扩展与农业产业促进型生态工业园建设模式研究——以吐鲁番地区为研究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