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超硬材料因固有缺陷难以满足实际需要,研究新型过渡金属化合物超硬材料的微观机制,并开展超硬相的预测有重要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本项目以典型过渡金属硼化物(WBx、ReBx和OsBx)体系为研究对象,从化学键组合、轨道空间分布和键态优化填充等方面去探索超硬机制,突破了传统的纯共价键机制,具有新颖性。主要研究内容为:研究过渡金属硼化物力学特性随着组份含量、原子空位和价电子浓度等因素的变化规律;探索其晶体结构和电子结构的内在起源,揭示超硬特性的微观机制;预测新的超硬结构相。本项目是材料、物理和力学的多学科交叉研究,有望取得过渡金属化合物超硬机制认识的突破,为合成新型超硬材料提供理论指导;并可能确定全新的过渡金属化合物超硬结构相,在合成超高温陶瓷材料、制造超硬加工工具等方面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传统超硬材料(如金刚石等)因固有缺陷难以满足实际需要,探索潜在的新型超硬材料、并研究它们微观机制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基于密度泛函理论上第一性原理计算,本项目研究了若干过渡金属硼化物、氮化物、氧化物和碳基材料的结构特性、力学行为和电子机制,获得如下主要成果:.鉴别长期接受的WB4实际上是WB3;发现从WB4到WB3硬度有61%的巨大下降,并阐明其内在起源;预测了一种新结构相hR24-WB3,它比实验合成相hP16-WB3在能量上更加稳定;基于Os-B、Re-B和W-B体系的稳定性与硬度之间关系,提出超硬设计的热力学准则:寻找热力学最稳定的最高硼化物;选择Cr-B体系作为典型范例,鉴别CrB4是非常有竞争性潜在超硬材料;发现从多孔结构的hP16-MoB3、hR18-MoB2分别到密集结构的hP20-MoB4、hR21-Mo2B5它们的热力学稳定性和硬度发生了意料之外的反常下降;阐明了这反常变化有着内在的电子机制。.发现Re3N和Re2N不仅是超刚度的硬材料,而且呈现力学稳定性和金属特性,并阐明它们微观机制;发现CrN立方顺磁相仅是超低压缩性材料,但其正交反铁磁相应该是低压缩性的硬材料;提出了CrN晶格扭曲和自旋自由度相互作用模型,解释了在磁结构相变中不可压缩性软化和剪切硬化反常力学行为。.发现在压力下OsO2从Rutile结构转变为Pyrite结构、再转化为Fluorite结构;计算结果显示Fluorite结构有很高的体模量、剪切模量和高弹性常数C44,表明它是超硬材料的候选者;发现特定的压力与温度使TiO2的正交结构相Pca21变得稳定,而它的立方结构相Fluorite和Pyrite-TiO2在0到200GPa压力下从能量上看都是不稳定的,因此实验声称的立方相应该是正交结构Pca21相;发现TiO2的单斜结构Baddeleyite相的体模量仅为149GPa,远小于实验报道值290-304GPa;揭示实验合成的TiO2高压Fe2P结构相不仅呈现半导体特性,而且在超高压下有超硬潜力。 .证实了金刚石结构BC5相是不可压缩性超硬材料,而且揭示它是力学稳定的和金属特性;发现BC5的能垒要比金刚石高0.057eV/atom,表明它的热稳定性要比金刚石高500多度;尤其,发现金刚石结构的BCx体系的力学特性随着硼元素含量增加而降低,并给予电子结构解释。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基于LASSO-SVMR模型城市生活需水量的预测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超硬过渡金属硼化物的结构和硬度微观机理的理论研究
新型超硬材料的微纳尺度设计:以多相金属硼化物为例
过渡金属化合物超硬多功能材料的高压理论设计与合成
高压下新型富硼型5d族过渡金属硼化物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