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穴效应的特异性是针灸临床取得疗效最关键的基本条件,经穴效应特异性理论是指导针灸临床的重要基础。前期临床研究(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针刺治疗偏头痛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结果显示经穴与非经非穴具有显著的疗效差异,充分证明了经穴效应特异性的存在。基于此,本课题将在中医针灸理论指导下,密切围绕"经穴的效应信息基因表达有征可寻"的研究假说,以针灸临床证实确有疗效的偏头痛作为疾病载体,利用基因芯片技术高通量、大规模并行研究的优势,整合针灸学、分子生物学、生物信息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技术方法,整体、系统观察针刺本经经穴后,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内源性致痛物质或止痛物质相关基因的表达规律,拟发现参与经穴效应体现的特征基因,寻找经穴效应体现的生化途径,为针灸临床疗效的最大获取提供可靠的实验依据,也为探寻疗效评价的特异性分子指标奠定基础,以期在基因表达层面揭示经穴效应体现的分子机制。
结题摘要.本研究采用随机、对照、单盲临床试验方法,系统观察针刺本经经穴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的临床疗效,旨在探讨经穴效应在基因层面的体现。共有28例合格病例入组,被随机分配至经穴组和非经非穴组,其中20例患者完成全部试验,共获得40张芯片。经穴组针刺少阳经经穴角孙、外关、阳陵泉、丘墟,非经非穴组针刺4个非经非穴点。两组针刺后均留针30 分钟,留针过程中每10分钟行针1次,共行针2次,行针时间为10秒/次。每日一次,5日一个疗程,连续2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天。评价指标包括临床疗效指标和基因表达谱的分析。.整个临床研究过程中,病例分组均衡,基线状况良好,可比性强,在性别、年龄、病变性质、严重程度等方面,两组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果发现:(1)在临床疗效方面,针刺少阳经穴能显著改善无先兆偏头痛症状,使患者疼痛程度、疼痛发作频率在治疗后显著改善,使患者的精神状态、睡眠状况得到明显的改善。(2)在基因表达方面,确定了6条经穴效应的作用通路。.本课题在实施过程中,培养了1名硕士研究生。通过该项研究,使该生掌握了针灸研究的方法,积累了针灸研究的经验,并学到了相关学科的知识。同时,有另外3名硕士研究生参与本课题的相关工作,在不同方面和程度上得到了提高。共撰写论文8篇,具体如下:.●万明雨,黄银兰,哈静.国内外偏头痛基因相关研究进展[J].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2011,28(11):1054-1056..●万明雨,黄银兰,梁希森,等. 本经取穴治疗肝阳上亢型无先兆偏头痛的疗效评价研究[J].(时珍国医国药,已录用,待刊).●黄银兰,万明雨,梁希森,等. 本经取穴调控偏头痛患者MME基因的机制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外审).●万明雨,黄银兰,梁希森,等.本经取穴调控偏头痛患者FAH基因、PTGS2基因的机制研究[J].(中国疼痛医学杂志,外审).●黄银兰,万明雨,梁希森,等. 本经取穴调控无先兆偏头痛患者基因表达谱的研究[J].(针刺研究,外审).●从基因表达谱的角度评价安慰针刺治疗无先兆偏 头痛的效应机制(文章已成,待发). ●本经取穴治疗无先兆偏头痛后的经穴效应在分子水平作用机制:通过调控ATPAF2基因表达体现(文章已成,待发) ●2013年硕士毕业论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感应不均匀介质的琼斯矩阵
循经取穴治疗偏头痛的中枢响应网络研究
偏头痛循经取穴针刺效应的脑内神经信息响应特征研究
循经取穴规律的脑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
手针与电针不同干预方法对偏头痛相关基因表达谱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