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配伍理论研究从物质基础及药效药动学机制方面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基于中药复方多成分、多靶点、多层次的特性,还未能充分体现与中医整体观、辩证观相适宜的整体性、系统性思想。."相畏/相杀"配伍是毒性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配伍法则,本课题以临床常用急救经方四逆汤为模型药,以方中附子与甘草相畏配伍- - "附子之性急,得甘草而后缓"为理论依据,首先采用Box-Behnken效应面设计法筛选四逆汤样品制备工艺以保证其"有效性",然后从体内血药浓度法和体外Caco-2细胞模型两个角度建立谱效关系,以明确其毒性成分组;通过比较分析四逆汤配伍甘草与否不同时间点血清/转运液中附子毒性成分组的胃肠道吸收,最后通过数学降维处理,建立吸收动力学方程,探索四逆汤中附子配伍甘草"缓急解毒"药动学机制,诠释四逆汤中基于调控毒性成分组吸收动力学的附子甘草相畏"解毒存性"作用机制,为整体、系统地研究七情配伍理论提供新思路。
本项目采用HPLC/ESI-Q-TOF-MS、药代动力学、代谢组学、血清药物化学、人工神经网络等技术和在体肠灌注、外翻肠囊法、和细胞水平的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对四逆汤及附子-甘草配对进行一系列试验并得到研究结果。(1)通过运用正交设计与人工神经网络优化保证四逆汤药效的最佳制备工艺参数的“有效性”,并对四逆汤质量标准进行研究。(2)运用大鼠体内药动学方法进行了四逆汤(缺甘草与否)中次乌头碱药代动力学研究建立次乌头碱PK-PD模型。(3) 在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MI-RI)模型中,缺甘草四逆汤组对H9c2 心肌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弱于四逆汤组。(4)发现四逆汤中附子与甘草合煎与否对附子毒性差异相关的14个内源性潜在代谢标志物,四逆汤中附子与甘草合煎减毒增效作用涉及糖酵解、脂质代谢、三羧酸循环与氨基酸代谢。(5)在最终20具有潜在生物活性的化合物中确定了4个化合物认为有心脏毒性成分。揭示了川乌一系列的潜在生物活性成分,提供了一种鉴定中药中潜在生物活性成分研究模式。(6)分别指认生附片单煎液和附甘合煎液的上清中20种和32种化合物结构;建立了附甘合煎前后化学组成分析模式,首次从中分别指认28种和32种化合物。(7)证实了毒(效)组分“体外沉积、体内缓释”环节观点的合理性,以及该作用途径对附子“毒解而效不减”作用理论的科学性。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双吸离心泵压力脉动特性数值模拟及试验研究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当归补血汤促进异体移植的肌卫星细胞存活
基于"汤液相态-组分吸收-毒性表达"研究附子畏甘草配伍减毒机制
甘草“解百药毒”的胃肠道效应及机制——以四逆汤/调味承气汤为例
“甘草附子汤”吸收转运机制及药效物质基础研究
基于胃肠道吸收环节研究藏药"佐塔"配伍复方制剂起增效解毒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