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黄淮海平原典型冬小麦产区- - 商丘市所辖8个气象观测站 (商丘、民权、睢县、宁陵、柘城、夏邑、虞城、永城) 1961-2011年共计50 a逐日、旬、月、年的气象观测数据、遥感监测数据和多普勒雷达监测数据,揭示历史时期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和极端气候事件发生的规律,预测未来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和极端天气事件出现的规律,探讨其对商丘市冬小麦种植和产量的影响;选取极端气候出现年份的冬小麦样品进行实验室测试分析,探讨农业气候资源变化以及极端气候灾害对商丘市冬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对各种气候灾害进行风险评估,提出黄淮海平原典型农区的冬小麦灾害预警机制、防范措施及灾后适应对策。本项目可望为黄淮海平原典型农业区冬小麦种植、管理和品种选择提供科学依据,对该地区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将起到积极作用,研究成果亦可为国家级粮食基地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本研究利用黄淮海平原典型冬小麦产区的气象观测数据、遥感监测数据和多普勒雷达监测数据,通过数学统计与模型模拟分析研究区近50 a农业气候资源的变化规律和极端事件发生的规律,预测未来农业气候资源变化趋势和极端天气事件出现规律,探讨气候变化对冬小麦种植和产量的影响及极端气候灾害对冬小麦品质性状的影响。研究结果为:(1)黄淮海平原冬小麦种植区气候变暖主要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春、冬两季气候变暖较为显著,且气候趋于“暖湿化”发展;(2)气温、降水量、蒸发量与极端温度为影响冬小麦的主要气候因子,“暖湿型”气候有利于冬小麦生产力的提高,“冷干型”气候对冬小麦生产最为不利;未来几十年内气候可能将向“暖湿型”变化,对研究区粮食作物产量的提升较为有利;(3)近50 a冬小麦全生育期对光照适宜性较好,降水是限制冬小麦生长发育的主要因子,气候因子匹配效果变差对冬小麦的生长不利;光照、温度和降水适宜度在全生育期的中后期与冬小麦产量的相关性较为显著;(4)黄淮海平原典型农区农业干旱灾害呈现明显周期性波动,干旱受灾面积呈减小趋势但成灾面积呈增大趋势;资源环境、气候变化和社会经济条件均对干旱灾害的形成有一定的影响。(5)水分条件与冬小麦品质性状密切相关,研究区持续干旱整体上降低了冬小麦的品质性状,且冬小麦蛋白质含量、淀粉糊化特性、拉伸面积和延伸性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上述结果为黄淮海平原典型农区冬小麦种植、管理和品种选择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面向工件表面缺陷的无监督域适应方法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重大工程建设指挥部组织演化进程和研究评述:基于工程项目治理系统的视角
业务过程成批处理配置优化方法
优质高产强筋冬小麦新品种-金石农1号
黄淮海平原农区空心村演化机理——基于农户行为视角
气候变化对黄淮海平原未来农业地表水资源分布的影响
适应气候变化的黄淮海平原农业生产管理优化模式研究
黄淮海冬小麦需水量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与模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