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有数千万公顷高水位的低湿地、季节性积水地,培育耐涝性强的造林材料是解决我国涝渍土地利用、湿地恢复和抵御洪涝灾害的根本途径。了解林木的耐涝机理,有助于指导我们正确地筛选耐水树种。研究表明,湿地植物的孔隙度和渗漏氧与耐涝性可能有着非常重要的联系。因此,本项研究以落羽杉(Taxodium distichum (L.) Rich.)、水松(Glyptostrobus pensilis)、乌桕(Sapium sebiferum)和薄壳山核桃(Carya illinoensis)等耐水湿树种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外土培试验,研究涝渍条件下,孔隙度(porosity,POR)、渗漏氧(radial oxygen loss,ROL)与结构、代谢和生长之间的关系,揭示孔隙度和渗漏氧与林木耐涝性的关系,研究成果对于耐涝树种的选育和植物耐涝理论的丰富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对湿地利用和恢复也有较高的指导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美洲黑杨和落羽杉耐涝渍性机理研究
耐涝玉米新材料的创制及耐涝遗传机理的研究
一份人工合成新型耐涝玉米材料的耐涝机理研究
黄瓜耐涝相关基因的分离和功能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