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连续两年逐月实地采样分析与模拟实验系统研究了东湖沉积物和水柱中可酶解磷的分布、丰度、季节变化、吸附行为及生态效应。可酶解磷存在于距沉积物表面30—40cm深处,且含量较高。夏季缺磷时,沉积物和间隙水中以最大反应速度和米氏常数表征的磷酸酶催化效率升高,部分可酶解磷在沉积物中被水解,部分直接释放,故上覆水和表层水中可酶解磷的季节波动趋势相似。沉积物吸附正磷酸盐与可酶解磷的机制不同,其中的磷多取铁结合态,而铁与腐殖质在可酶解磷的吸附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鱼粪能提高沉积物磷酸酶的催化效率,同时减少包括可酶解磷在内的有机磷的现存量。上述结果说明,可酶解磷自沉积物—水界面直接释放是与酶促水解并存的磷循环途径。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不同改良措施对第四纪红壤酶活性的影响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异质环境中西尼罗河病毒稳态问题解的存在唯一性
六溴环十二烷在沉积物-水界面的交换过程及其机理研究
磷酸酶在东湖沉积物磷的释放过程中的作用
蓝藻衰亡过程中电子受体对沉积物-水界面磷交换的影响机理研究
长江口滨岸沉积物-水界面氮磷动态交换机制及环境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