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microRNAs的病理生物学研究进展,及扶正化瘀方良好的抗肝肾纤维化效果与共同主效药物(丹参、虫草)等前期工作基础,复制大鼠肝、肾间质纤维化模型,扶正化瘀方干预,主要采用miRNA芯片技术,通过差异miRNAs表达、靶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及定量PCR验证,发现肝、肾纤维化miRNAs差异表达的病理特点,尤其是扶正化瘀方调控该差异表达的共同分子药理机制。建立以活化的肝星状细胞与肾小管上皮细胞为模型的中药成分高通量高内涵筛选分析技术,以细胞生物活性为指导,逐步提取分离丹参、虫草的组分与成分,结合整体药效验证,发现扶正化瘀方的主要有效成分群并围绕miRNA差异表达探讨该有效成分群的作用机制。该研究将阐明扶正化瘀方抗肝肾纤维化的部分共同作用机制及其效应物质基础,部分诠释中医学"异病同治"的科学内涵,促进该方的临床应用及二次创新研发,促进中西医结合抗纤维化的应用基础研究。
本课题基于microRNAs的病理生物学研究进展,及扶正化瘀方良好的抗肝肾纤维化效果等前期工作基础,探讨扶正化瘀方抗肝与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及物质基础。通过复制肝、肾间质纤维化动物模型,扶正化瘀方干预,采用miRNA芯片技术,通过差异miRNAs表达、靶基因生物信息学分析,发现:(1)肝与肾纤维化存在共同的差异miRNA。分别对肝纤维化差异表达的miRNA及肾纤维化差异表达的miRNA进行功能分析,结果提示miRNA可能参与了肝纤维化及肾纤维化形成的多个环节。(2)肝纤维化差异miRNA表达谱分析及GO功能分析提示miR-322在肝纤维化miRNA调控网络中起关键作用,且miR-322在不同因素(CCl4、二甲基亚硝胺、胆管结扎)诱导的肝纤维化模型中表达均上调,提示其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3)分别发现扶正化瘀方调控的肝纤维化差异miRNA与肾纤维化差异miRNA。进一步探讨扶正化瘀方抗肝、肾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发现发现影响肝、肾纤维化关键细胞内的TGF-β/Smads病理信号转导是扶正化瘀方抗肝与肾纤维化的共同作用机制。. 体外以肝细胞凋亡、肝星状细胞活化及内皮细胞增殖模型对扶正化瘀方中6味中药的单体成分的抗肝纤维化活性进行筛选,共发现9个活性成分:丹酚酸B、咖啡酸、原儿茶酸、原儿茶醛、迷迭香酸、丹酚酸A、五味子乙素、五味子甲素及隐丹参酮。以肾成纤维细胞活化模型进行抗肾间质纤维化活性进行筛选,共发现7个活性成分:丹酚酸B、迷迭香酸、咖啡酸、人参皂苷F2、人参皂苷Rg3、原人参二醇及原人参三醇。其中丹酚酸B、咖啡酸及迷迭香酸可能是扶正化瘀方抗肝与肾纤维化的共同有效成分。进一步整体动物实验验证丹酚酸B对实验性大鼠肝及肾间质纤维化均有良好疗效,其部分共同作用机制为影响肝、肾纤维化关键细胞内的TGF-β/Smads病理信号转导。本项目阐明了扶正化瘀方抗肝肾纤维化的部分共同作用机制及其效应物质基础,部分诠释中医学“异病同治”的科学内涵,丰富了中医药异病同治防治肝、肾纤维化的理论依据。本项目共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收录4篇;已投稿论文3篇,参加国内外学术会议3次,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天津市农民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基于细胞间相互作用解析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效应基础
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作用机制的药物血清学实验研究
基于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探讨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免疫调节机制
扶正化瘀方干预肝纤维化大鼠肝组织蛋白质组表达的动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