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稞又称裸大麦,是青藏高原民族特色作物,是西藏种植业和粮食生产的支柱,也是西藏农牧民的主要经济来源。本研究以骨干亲本昆仑1号和藏青320及其衍生品种(系)为试验材料,采用表型组学系统研究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品种农艺性状、抗逆性的演变趋势;采用Genomic-SSR和EST-SSR分析技术寻找这些材料中可能性携带的共同优良基因,并且对Genomic-SSR和EST-SSR不同评价方法进行系统分析和比较。证实青稞育种骨干亲本对其后代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率,鉴定出骨干亲本对其后代衍生品种具有重要贡献的染色体或基因组区段。通过研究高原青稞骨干亲本及其衍生品种重要性状的演变趋势及鉴定出骨干亲本对其后代衍生品种具有重要贡献的染色体或基因组区段,将最终实现青稞骨干亲本的定向创制与有效利用,从而把青稞骨干亲本创制和新品种培育由"经验"上升到理论、由"随机"上升到"定向",全面提升西藏青稞育种效率和水平。
本研究以骨干亲本昆仑1号和藏青320及其衍生品种(系)为材料,项目执行以来,阐明了昆仑1号及其3个不同时期衍生品种(系)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昆仑1号衍生品种(系)的株高呈增加趋势;子代叶片类型由长而宽逐渐演变为短而窄,旗叶长宽比逐渐增加,叶面积逐渐减少;穗长、单株有效穗数、穗粒重和小区产量均显著增加;小穗数和穗粒数变化不明显,千粒重小幅度减少。相关性分析表明,穗粒重、千粒重与产量呈显著正相关, 单株有效穗数、穗长、株高对产量显著负相关,小穗数和穗粒数与产量间的相关性不显著。因此,昆仑1号的穗大、千粒重高等丰产特性在品种演替中得到了很好地传递。.藏青320及其3个不同时期衍生品种(系)重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研究表明:植株株高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株型由紧凑过渡到更加合理的株型,单株平均有效穗数提高,小穗数、穗粒数和穗粒重呈逐代递减的趋势,小区产量呈逐代上升趋势。相关性分析表明,株高与产量为负相关,单株有效穗数、小穗数和穗粒重与产量正负相关在各世代之间的表现也不完全相同。在品种演替过程中,单株有效穗数、千粒重、穗粒重和小区产量均在逐渐增加,但是在穗长不断减少的情况下,小穗数和穗粒数也相应的减小,而千粒重,在逐步的增加,可见藏青320的丰产稳产特性得到了很好的传递。.通过3年的抗逆性鉴定,筛选出1份抗白粉病、2份干旱敏感、3份抗倒伏材料材料;创制出6份抗倒伏新品系。.设计了100对EST-SSR引物,筛选出2对清晰稳定具有特异带的EST-SSR标记;研究表明,可通过有特异带的标记与昆仑1号和藏青320衍生品种(系)重要性状的关联分析。骨干亲本重要基因组区段在昆仑1号衍生品种(系)的分布研究表明:对驯化相关基因进行分析发现,位于第7H染色体上的驯化选择基因最多,最少的为1H染色体,在青稞第7H染色体上共出现203个驯化选择相关基因。以青稞第6H, 7H染色体为主要研究对象,进行9个样本染色体核苷酸多样性的分析,结果发现,在青稞第6H染色体的60Mb 和410Mb附近,在青稞第7H染色体30Mb、110Mb、160Mb、360Mb、450Mb和460Mb区域,所有个体出现明显的低峰,这些区域受到强烈的人工选择,是重要的遗传基因组区段。这些研究将对西藏青稞的遗传育种,培育优良品种提供重要的理论支持。项目已发表文章2篇,拟将发表文章2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桂林岩溶石山青冈群落植物功能性状的种间和种内变异研究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山核桃赤霉素氧化酶基因CcGA3ox 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涡轮叶片厚壁带肋通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预测和优化
甘肃、青海地区小麦条锈菌监测及群体遗传多样性分析
小麦骨干亲本"江东门"对衍生品种遗传贡献解析
新疆陆地棉骨干亲本及衍生品种数量性状的遗传基础和演化解析
利用关联分析挖掘小麦骨干亲本"矮孟牛"及其衍生品种(系)的高产基因
青稞早熟性状的遗传分析与QTL作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