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研究是在我们前期初步获得绿脓杆菌外毒素(Pseudomonas extoxin, PE)毒素蛋白分子的基础上,选择壳聚糖为载体材料,通过离子交联法或聚合法等制备PE类毒素纳米微粒,并研究其理化特征,然后通过结合靶向性的VEGF片段和EphrinA-1片段,分别形成高性能壳聚糖纳米微囊介导靶向性的 EphrinA-1-PE纳米微粒和VEGF-PE 纳米微粒,经口服和血液途径,观察其对人脑胶质母细胞瘤血管及其拟态血管的双重靶向杀伤研究,探索更彻底的脑胶质母细胞瘤的抗血管生成治疗策略,并试图尽量解决免疫毒素应用的非特异性毒性的瓶颈问题,使其在高于最大耐受剂量maximally tolerated dose (MTD)时仍能较好地耐受,进而探讨其作用机制;同时为纳米微粒免疫毒素在抗肿瘤血管领域的应用奠定基础。
首先通过基因克隆获得VEGF165基因片段;经酶切获得PE38基因片段;通过相应的定向克隆与连接,构建了VEGF165引导的PE类真核表达载体pIRES2-VEGF-PE38-EGFP,通过体外研究表明其对体外血管具有杀伤作用,通过裸鼠移植性脑恶性胶质瘤动物模型体内实验研究,其抑制裸鼠移植性人脑恶性胶质瘤新生血管生成,有效降低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对移植性人脑恶性胶质瘤的生长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在此基础上构建了Ephrin A1-PE38融合基因并将其转染hMSC后对胶质瘤的靶向性杀伤的体外及裸鼠体内研究,初步表明胶质瘤拟态血管具有杀伤作用;在此基础上,制备了PE38- VEGF 和PE38- Ephrin A1 纳米微囊,其特异细胞毒性作用与抗血管生成作用实验结果目前正在整理之中。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F_q上一类周期为2p~2的四元广义分圆序列的线性复杂度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新疆软紫草提取物对HepG2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其抗小鼠原位肝癌的作用
MACC1 对人脑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血管生成的影响及分子机制
脑肿瘤干细胞在胶质母细胞瘤中血管生成拟态现象的作用
脑恶性胶质瘤微血管内皮和血管拟态形成机制及靶向治疗研究
稳定表达双特异性免疫毒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靶向杀伤胶质瘤血管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