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期工作中我们已经证实了未分化甲状腺癌化疗耐药的核因子κB诱导机制。本研究的创新点是以甲状腺癌131碘治疗为代表,首次提出恶性肿瘤核素治疗耐药机制的核因子κB诱导理论。体外研究通过DNA结合实验、EMSA和Western blot分别判断131碘和核因子κB抑制剂作用后癌细胞内核因子κB功能和表达量的变化;用四氮唑盐细胞存活分析和Western blot研究用药后细胞存活情况和凋亡关键因子的表达变化;用流式细胞仪进一步鉴定凋亡;用real time RT-PCR测定用药后甲状腺癌特征性蛋白mRNA的变化。体内实验首先建立无甲状腺荷瘤裸鼠模型并进行预实验;正式实验中设立联合用药、单一用药和对照组,监测用药后瘤体体积变化,对瘤体做TUNEL凋亡染色和核因子κB免疫组化染色。根据上述结果建立肿瘤核素治疗耐药的核因子κB诱导理论,最后为肿瘤核素治疗制定抑制耐药和分子靶向性增敏措施奠定基础。
本课题的全部研究内容均按计划完成。体外研究用DNA结合实验和Western blot明确了131I作用后NF-κB功能增强、表达水平增高,当NF-κB抑制剂或siRNA作用后NF-κB功能受抑制、表达水平降低。四氮唑盐细胞存活分析发现联合用药组与单独用药组比较存活的癌细胞数目显著减少;Western blot证实癌细胞内XIAP和survivin水平在131I作用后显著增高、而联合NF-κB抑制剂或siRNA后显著受抑;Western blot还证实caspase 3和PARP在单独用药后相对表达水平明显升高、而联合用药后增高的幅度更为显著;流式细胞技术同样证明联合用药导致凋亡细胞比例增高的幅度较单独用药更为显著;RT-PCR显示131I仅可以使hNIS mRNA降低、但对hTPO和hTSHR影响不大,联合用药可以逆转这种改变。裸鼠体内实验中,癌结节体积变化曲线显示不同给药方案对癌结节体积的改变产生不同的影响,联合用药组显著小于任何单一用药组;联合用药组的凋亡指数显著高于单独用药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本研究首次提出恶性肿瘤核素治疗耐药机制的NF-κB诱导理论,并以甲状腺癌131I治疗为代表,运用体外和体内实验证实根据该原理将NF-κB抑制剂或siRNA与甲状腺癌131I治疗进行联合的增敏效果。本研究使NF-κB在肿瘤耐药机制中作用的理论体系进一步完善。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The Role of Osteokines in Sarcopenia: Therapeutic Direction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Bousangine A, a novel C-17-nor aspidosperma-type monoterpenoid indole alkaloid from Bousigonia angustifolia
核受体RORgamma在AR靶向治疗耐药性前列腺癌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
Midkine拮抗核素碘131治疗耐药的通路机制研究
BRAF-IGFBP7通路在甲状腺癌发病机制中作用及治疗中的应用
核因子(NF-κB)在海洛因成瘾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