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解离在光谱学,化学反应动力学以及冷分子化学等领域有着重要的作用。采用高灵敏度和高分辨的激光光谱技术,可以获得分子的跃迁频率、线宽以及压力频移等信息。本项目拟基于光外差-(磁旋转)-浓度调制吸收光谱技术,在近红外-可见波段,测量双原子分子的预解离吸收光谱,并进行谱线指认与归属,以获取较准确的分子常数。在此基础上,确定预解离的产生机制。其次,依据高分辨率的吸收光谱测量结果,提取准确的预解离线宽,得到预解离线宽对振动或转动量子数的依赖关系,获取分子电子组态的相互作用信息,可以为激光调控化学反应提供参考。最后,新建或修改已有的预解离动力学的理论计算程序,通过理论计算预言预解离机制及预解离线宽等信息,从而对实验结果进行较深入的分析。本项目拟开展的近红外-可见区域的预解离吸收光谱研究,其结果与丰富的紫外-可见区域的研究结果结合,可以进一步拓展分子预解离动力学研究。
本项目采用光外差-浓度/速度调制吸收光谱技术,测量了瞬态小分子在近红外波段的高分辨率吸收光谱。在对所获得的光谱进行指认分析的基础上,本项目主要对光谱的“非正常”现象进行分析,找出了引起这种非正常现象的物理机制,即本项目所研究的光谱微扰与预解离动力学过程。本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如下:研究了He气放电光谱,通过对实验中观测到的增宽(弥散)谱线的指认,首次发现和指认了He2 b3Пg (υ = 9)态的预解离,获取了b3Пg (υ = 9)的转动能级同谱线线宽的依赖关系,讨论了b3Пg (υ = 9)态的预解离机制。根据Femi-Golden Rule理论计算了b3Пg (υ = 9)的转动能级的预解离线宽,理论计算同实验结果基本符合。CS2同He气在低温等离子体放电中生成CS瞬态分子。得到了d3Δ (υ = 6, 7, 8)态和a3П (υ = 0, 1)态的精确分子常数,基于获得的高精度分子常数对d3Δ (υ = 6)态进行了定量的去微扰分析。根据一阶非简并微扰理论,对d3Δ (υ = 6)各个子能态的微扰机制,尤其是二阶微扰作用机制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讨论和计算,结果与实验测量一致。在d3Δ(υ= 7)能级中的反常双分裂现象揭示了该能级与1 Sigma - 态有微扰相互作用。通过去微扰分析与拟合,得到了1Sigma- 与 a3П0 (υ= 13)的微扰参数,以及相应能级的分子常数。通过对18O2与He的流动气体进行Penning放电生成18O2+分子离子。标识了18O2+分子离子第二负带系A2Пu―X2Пg(3, 20)带的203条转动谱线和(4, 21)带的174条转动谱线。采用有效Hamilton量,运用非线性最小二乘法拟合获得了光谱所涉及的各能级的分子常数。使用光外差-速度调制光谱技术(OH-VMS),获得了12 065-13 062 cm−1范围内的碘分子离子I2+高分辨振转吸收光谱。指认了其中4000多条谱线为A2П3/2-X2П3/2电子态跃迁中的振转谱线,分别属于下态X2П3/2的4个振动能级与上态X2П3/2的9个振动能级之间发生跃迁的24个振转带。标识了所有谱线的相对振动量子数和绝对转动量子数,并同时对多组数据进行了最小二乘法拟合,首次得到了精确的分子转动常常数和平衡常数。讨论了X2П3/2和a4sigma1/2,u之间可能存在的振动微扰。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基于Pickering 乳液的分子印迹技术
Wnt 信号通路在非小细胞肺癌中的研究进展
基于解离通道调控的强激光场中双原子分子非绝热解离机制研究
水合电子吸收光谱和解离能的溶剂效应
双原子分子里德堡态的电离与解离过程的理论研究
双原子分子离子复合解离反应的动力学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