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体表面的超疏水性研究近几年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但关于超疏水性表面的评价目前主要集中在宏观液滴的宏观效应,当液滴的尺寸由宏观变为微观时,超疏水表面所呈现的相关性能基本没有报道。本项目拟以微纳米双层复合结构的超疏水表面(自然的和仿生的)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微液滴在其表面上的润湿,粘附和运动行为,探讨介质温度,液滴大小,介质运动速率对双层结构表面润湿的影响,研究微滴在这些双层结构表面上的毛细行为和爬行规律,揭示在微观状态下,液滴与双层结构表面的作用规律。从以上所得到的实验数据中通过格玻尔兹曼理论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关关联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从理论高度上解释它们之间的毛细行为和爬行规律。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为研究自然超疏水表面、仿生超疏水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工业中的真正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固体表面的超疏水性研究近几年成为一个新兴的研究热点,但关于超疏水性表面的评价目前主要集中在宏观液滴的宏观效应,当液滴的尺寸由宏观变为微观时,超疏水表面所呈现的相关性能基本没有报道。本项目以微纳米双层复合结构的超疏水表面(自然的和仿生的)为研究对象,通过考察微液滴在其表面上的润湿,粘附和运动行为,探讨介质温度,液滴大小,介质运动速率对双层结构表面润湿的影响,研究了微滴在这些双层结构表面上的毛细行为和爬行规律,揭示在微观状态下,液滴与双层结构表面的作用规律。从以上所得到的实验数据中通过格玻尔兹曼理论寻找它们之间的相关关联以及主要影响因素,从理论高度上解释它们之间的毛细行为和爬行规律。.在人才培养方面,依托项目,培养了5名博士生,12名硕士研究生,其中有9人获得研究生国家奖学金,2人获得省级优秀硕士论文;在2014年郭志光研究员获得摩擦学温诗铸枫叶奖,甘肃省自然科学一等奖(排名第二),在2015年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排名第二),在2016年获得国际仿生工程学会优秀青年科学家奖。另外,郭志光研究员获得了基金委2015年优秀青年基金的资助。.在发表论文方面,共计发表SCI收录学术论文50余篇。本项目的成功实施将为研究自然超疏水表面、仿生超疏水材料的制备及其在工业中的真正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际指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工程应用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水氮耦合及种植密度对绿洲灌区玉米光合作用和干物质积累特征的调控效应
微滴在微纳米复合结构超疏水表面上滚动/黏附的可控研究
微纳米复合硅微珠及其超疏水性表面的制备与性能表征
基于超疏液表面数字微流控芯片的液滴润湿机理及液滴动力学研究
表面微纳米结构与超疏水性若干关键科学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