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在内而形诸于外","五脏有疾,当取之十二原"是中医经络腧穴理论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基本论述。临床上常常见到内脏病变在体表的反应点,表现为痛敏、热敏及结节等局部形态特征的改变,这些改变对于经络穴位功能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针刺敏感点对内脏疾病的治疗有更显著的效果。本研究从这些反应点入手,利用激光血流多普勒成像、皮肤温度、触觉敏感度测定、二氧化碳微量测定等技术定量测定针刺前后反应点的生物物理学特征和敏感区内化学物质的变化,结合临床进行分析相关穴位和疾病的关系,建立疾病及其相关穴位的数据平台,为反应点在诊断方面提供理论基础;同时在动物模型上,采用EVANSBLUE静脉灌注,在动物体表找到反应内脏病变的"敏化点"。并检验敏化点针刺前后生物特性的改变。以数字人技术建立敏感区三维结构模型。丰富中医经络切诊内容,为针灸临床选穴提供理论支撑。
本项目从人体实验及临床观察等不同角度对穴位局部及所在经络皮肤的生物物理特性变化进行了研究,并以胆囊炎引起的穴位敏化现象为例进行了动物实验观察。.研究内容一:.观察针灸刺激后经穴经皮二氧化碳释放量(TCE)的变化,研究针刺与外周组织能量代谢效应的相关性。与假针刺和浅针刺对照比较,正常得气针刺后穴位及其同经脉上的穴点针刺前后TCE值升高,有统计学意义。表明针刺可改变正常人体皮肤所在经脉的代谢。.研究内容二:.观察针灸刺激前后局部及远端皮肤温度的变化。发现与安慰针刺相比,真的针灸刺激可提高足三里穴位局部的皮肤温度,在进行手法刺激时,操作强度较大者与引起的温度增高幅度成正比。针刺外关对手背部皮肤温度有所影响,补法刺激后,远端皮肤温度下降;而泻法刺激后,远端皮肤温度升高。似乎与古典文献的认识有所差异。.研究内容三:.观察针刺与假针刺穴位后皮肤表面微血管灌注量的变化。针刺内关穴后,穴位所在的经络体表投射区的微血管灌注量相对下降(P<0.05),显示出经脉特异性;不同手法造成的针感不同,对足三里局部及远端皮肤的血流影响也就不同。针刺合谷可造成同侧面颊部血流升高,印证了面口合谷收的临床结果。.研究内容四:.临床观察表明,在许多内脏疾病患者身上可发现有特殊的敏化区域,针对敏化区域进行针灸治疗,可取得较好疗效,但与传统针刺方法无统计学差异,对个别症状的改善有意义。.研究内容五:.通过对急性胆囊炎模型动物的观察,发现有约1/10的动物可成功出现体侧高体温带,注射EVENS蓝后,模型动物背部脊椎处会出现蓝色渗出点。电针刺激后,动物进食状态有改善,存活时间延长。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针灸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研究进展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煤/生物质流态化富氧燃烧的CO_2富集特性
针刺穴位启动化学信号的时间特性研究
基于激光散斑成像的针刺捻转手法对穴位血流灌注的影响研究及与穴位温度场的关系特性分析
与胃溃疡相关的督脉背段敏化穴位特异性研究
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alcitonin gene-related peptide, CGRP)对穴位敏化的调节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