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平原农区土地利用转型及其优化配置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371186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60.00
负责人:陈玉福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批准年份:2013
结题年份:2017
起止时间:2014-01-01 - 2017-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刘彦随,张义丰,王介勇,李玉恒,郭艳军,陈聪,谢庆恒,许姗姗
关键词:
土地利用配置城乡发展一体化土地利用转型农区乡村发展
结项摘要

Land use transition and optimal land use allocation is an important study content and leading topic of geography. It is also an urgent realistic problem to solve for Chinese agricultural regions. Currently, theoretical studies of optimal land use allocation are insufficient to directly address the new national strategy to promote new type of urbanization and ecological progress and difficult to support scientific planning and management decision for the i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and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This program plans to take Yucheng county of Shandong province in Huang-Huai-Hai Plain as a typical case. Based on the techniques and methods of remote sensing, GIS, field survey, statistical analysis, multi-objective planning, system dynamics modeling etc., it aims to reveal land use transition patterns, processes and driving machenism, and to diagnose the main land use problems and causes. Then land use evolution trend in the agricultural regions under different development scenarios will be simulated. Finally, optimal land use allocation models and approaches to coordinate production space, living space and ecological space will be researched. The results of this program will supply scientific bases for the policy-making to improve development of geographical space and promoting the itegration of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agricultural regions.

土地利用转型及其优化配置是地理学研究的重要内容和前沿课题,同时也是我国农区发展亟待解决的现实难题。当前,面向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战略,农区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式与途径的理论研究明显不足,难以服务和支撑农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农业现代化的科学规划与管理决策需要。本项目以位于黄淮海平原农区的山东省禹城市为典型案例,综合运用遥感与GIS、实地调查、统计分析、多目标规划、系统动力学模拟等技术方法,揭示典型农区县域土地利用转型格局、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分析诊断农区土地利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成因,模拟不同发展情景下农区土地利用格局演变态势,探讨农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相融合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式与对策,为我国农区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和促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战略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项目摘要

项目以位于黄淮海平原农区的山东省禹城市为例,运用遥感与GIS、实地调查、统计分析、模型模拟等技术方法,揭示了禹城县域土地利用转型格局、过程及其驱动机制,分析诊断了农区土地利用存在问题,模拟了不同情景下土地利用格局演变态势,探讨农区生产空间、生活空间、生态空间相融合的土地利用优化配置模式与对策。得出以下主要成果:.禹城市土地利用的特征是耕地面积占比大、农村居民点分布密集、城镇用地扩张迅速。1990-2015年,禹城市城镇用地面积增加了2.4倍;农村居民点面积减少了22.8%,但各乡镇村变化差异大,如南部乡镇李屯乡农村人均居民点面积不仅没有减少,反而由199m2上升到318m2;耕地面积虽减少,2015年仍占禹城市总面积的82.5%;生产、生活空间有增加趋势,生态空间呈减少趋势,2015年禹城市生产、生活、生态空间面积比约为83:15:2。耕地的细碎化和小农经营化、农村居民点的空心化和散乱分布、城镇用地的无序扩张是禹城市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禹城市土地利用变化的主要驱动力是城镇化、农业结构调整、政策因素等,耕地变化主要有城镇扩展型、耕林转换型、耕宅转换型三种驱动类型。.从耕地聚落比值优化的角度进行平原农区农村居民点合理用地规模的测算。当前禹城市农村地区耕地聚落比值较低(3.9),绝大部分村庄耕地聚落比值在2-6 之间,占到全部村庄数量的75%左右。通过模拟发现,在农户兼业化现状情景和深化发展情景下,合理耕地聚落比值分别为9.95和15.99,农村聚落合理用地规模分别为6638公顷和4278公顷,整治增地率在55%-71%之间。.利用区位-配置模型,对李屯乡和全市中心村(社区)进行优化配置。通过设定不同服务半径,结合农村社区人口门槛标准,测算得出李屯乡中心村(社区)适宜的服务半径为2.5km,中心村(社区)数量为6 个。进一步以2.5-3km的服务半径为约束条件,在禹城市构建了均匀分布模式的110个中心村(社区)。通过有条件的合村并居,建设中心社区,可以有效保护耕地,实现土地集约利用,是传统农区土地利用优化调控的主要目标和方向。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DOI:10.15957/j.cnki.jjdl.2016.12.031
发表时间:2016
2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DOI:
发表时间:2017
3

资本品减税对僵尸企业出清的影响——基于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的自然实验

资本品减税对僵尸企业出清的影响——基于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的自然实验

DOI:10.14116/j.nkes.2021.03.003
发表时间:2021
4

资产配置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中的作用

资产配置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中的作用

DOI:
发表时间:2016
5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政策驱动下石羊河流域生态效应变化分析

DOI:10.13870/j.cnki.stbcxb.2020.06.027
发表时间:2020

陈玉福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40201006
批准年份:2002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批准号:11271363
批准年份:2012
资助金额:5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我国农区城镇化进程中土地利用转型及其环境效应研究:以黄淮海平原为例

批准号:41731286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龙花楼
学科分类:D0109
资助金额:316.00
项目类别:重点项目
2

非均质平原农区SMOS土壤水分反演算法优化研究

批准号:41501363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杨娜
学科分类:D0113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我国转型时期土地利用规划中的利益机制研究

批准号:70803053
批准年份:2008
负责人:陈丽
学科分类:G0412
资助金额:7.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基于过程的陕北能源富集区土地利用转型与时空配置研究

批准号:41301618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李强
学科分类:D0112
资助金额:23.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