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东部地区是我国的主要生态湿地和水源地。本研究利用树木年轮等高分辨率气候代用资料,重建主要河流径流量的变化以及大气和土壤水分的干湿变化,研究高原生态区历史时期水资源及气候变化特征,诠释水资源变化与气候变化的联系,研究高原生态区内河流、湖泊、湿地等对全球气候变化的响应,分析全球增暖背景下青藏高原东部地区不同区域水资源变化的差异。将大尺度的水文模式与区域气候模式相耦合,研究区域水循环与生态环境变化对高原气候及全球变化的反馈作用和机理;探讨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区域气候异常变化对高原地区水资源影响的机制。根据前期高原气候和水文特征,应用数值模拟和气候预测的技术和方法,建立可用于业务的高原地区气候和水资源预测评估系统,给出自然和人为综合影响下高原东部地区未来10-30年的气候和水资源变化趋势,提出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技术方案,为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提供调水决策服务。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1075066)“青藏高原东部生态区水资源状况及其与气候变化的联系”自2011年实施以来进展顺利,得到了大量的研究结果。.项目主要围绕 4个部分进行了深入研究:1.高原东部地区干、湿状况的长期变化规律和水资源自然背景的分析; 2.近50年高原东部地区水资源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3. 高原东部地区气候模拟及未来30年气候和水资源变化趋势研究。4.高原东部地区水资源评估技术研究。围绕以上4个主要研究方向,项目组赴三江源及川西高原地区开展了第3次树木年轮采样工作,共采集了17个样点386棵树木的889条样芯,重建了8条树木年轮序列,并收集了全国700个气象台站、三江源、川西高原气象台站建站以来的气象资料,整理收集了三江源、长江上游等高原东部主要河流控制站逐月径流观测资料,建立了青藏高原东部生态区树木年轮、地面气象观测、水文和环境监测等专用数据集。利用建立的数据集,研究了高原东部历史气候演变过程中的突变以及百年以上尺度的气候变化特征,分析了主要河流径流量的年际、年代际变化,及其与气候变化的联系;分析了全球增暖背景下青藏高原东部地区近50年不同区域气候变化和水资源变化的差异,探讨了在气候变暖背景下,区域气候异常变化对高原地区水资源影响的机制;应用区域气候模式RegCM3,对青藏高原东部地区历史时期气候变化进行数值模拟和分析,基于全球GCM模式在温室气体含量增加和太阳活动等各种强迫因子作用下的预测产品,方法和统计模型研究自然和人为综合影响下高原东部地区水资源变化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预测了未来10-30年的高原东部气候和水资源变化趋势;预估了未来86年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和雅砻江流域在高、中、低排放情景下多模式降水和气温变化情景,构建了气候-径流统计预测模型,对长江上游、金沙江流域和雅砻江流域金沙江流域未来86年径流水资源进行了预估分析,撰写了《高原东部地区水资源评估研究报告》。通过以上的研究,加深了对高原东部生态区各流域和湿地区域的水资源以及生态农牧业用水的特征及相互转化机理的认识,得到了高原东部水资源变化与青藏高原气候异常及全球气候变化的相互联系,从而进一步加强了对高原气候和水资源变化机理的认识。研究结果为政府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为高原藏区开发、创建和谐社会,促进人与自然协调发展、实现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撑。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黄土高原生物结皮形成过程中土壤胞外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变化特征
利用树木年轮分析青藏高原与中国东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时空联系
青藏高原东部气候资源变化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
青藏高原东部边缘全新世泥炭δ18O对比研究及全球联系
青藏高原东部高海拔全新世石笋记录的气候变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