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革病毒为有包膜的单股正链RNA病毒,位于包膜E蛋白第98-110位的融合肽介导病毒与宿主细胞膜融合,在病毒感染和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最近,我们获得了一株对登革1-4型病毒具有强中和活性的单克隆抗体,该抗体特异识别由融合肽98、99和101位氨基酸构成的一个全新抗原表位,很可能是决定融合肽功能的关键位点,并影响病毒感染特征与致病性。因此,本研究拟首先利用抗体压力筛选登革病毒中和逃逸株,结合序列分析明确抗体识别的关键氨基酸位点。然后,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在上述关键位点引入一系列突变,通过细胞-细胞融合试验比较突变株与亲本株在膜融合活性上的差异,确定这几个位点与病毒膜融合的关系;并通过观察细胞病变、一步生长曲线、蚀斑特征和神经毒力等系统分析突变株的生物学特征,明确这几个位点对病毒感染特征与致病性的影响。本项目的完成, 将能够发现一系列膜融合关键位点,为登革病毒感染和致病机理的阐明奠定基础。
本项目的研究计划包括利用抗体压力筛选登革病毒中和逃逸株,结合序列分析明确抗体识别的关键氨基酸位点。利用反向遗传学技术在上述关键位点引入一系列突变,通过细胞-细胞融合试验比较突变株与亲本株在膜融合活性上的差异,确定这几个位点与病毒膜融合的关系;并通过观察细胞病变、一步生长曲线、蚀斑特征和神经毒力等系统分析突变株的生物学特征,明确这几个位点对病毒感染特征与致病性的影响。.本项目按计划开展了研究工作,基本完成预定的研究目标,取得了以下重要的研究结果:1)、通过对中和逃逸株的一系列生物学功能分析发现,E蛋白结构域II区126位通过降低病毒E蛋白介导的膜融合活性影响2A10G6抗体的中和活性,同时也显著降低病毒的乳鼠神经毒力。2)、通过计算机模拟分析发现,2A10G6抗体可能以E蛋白W101位为核心,在E蛋白动态变构的过程中通过与邻近W101位的不同氨基酸位点结合,进而阻碍病毒与宿主细胞的膜融合。3)、通过反向遗传学技术发现,与2A10G6结合和中和有关的关键性氨基酸位点在病毒水平不易发生突变,间接表明这些位点可能在维持登革病毒结构与功能上发挥重要作用。.在本项目的资助下,共发表SCI论文8篇,中文核心期刊论文1篇。待发表SCI论文1篇。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项目负责人充分锻炼了自身的科研能力,研究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2013年参加了第十届全国病毒学学术研讨会。此外,本课题也协助培养2名硕士研究生,分别已于2012年和2013年毕业。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一种改进的多目标正余弦优化算法
自组装短肽SciobioⅡ对关节软骨损伤修复过程的探究
考虑故障处理过程信息系统连通性和准确性的配电网可靠性评估
寨卡病毒非结构蛋白NS1膜结合关键位点研究
基于分子片段发现和优化先导化合物确认若干组蛋白识别、修饰相关靶点
基于B族GPCR蛋白晶体结构阐明GLP-1R跨膜区关键位点的功能
坦布苏病毒囊膜E蛋白关键位点介导病毒穿越鸭血脑屏障的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