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12日发生在龙门山构造带上的汶川8.0级地震是我国完成十五计划数字化观测台网改造建设以后发生的最大地震。此次地震引发了很多显著的地球物理现象如地下水和钻孔应变的显著阶跃变化等,与这些地球物理现象相关的问题已经成为当前国际地球科学研究的热点领域之一。.初步分析表明:汶川地震引起的这些地下水阶跃变化幅度显著的台站主要分布在构造地块的边界带与活动构造带上;且其幅度大小并不是距离震中越远就越小。这与苏门答腊地震造成的中国大陆地下水变化特征相似(NSF40674024)。这是两个震中距相差悬殊的大地震,其变化幅度在空间上分布的一致性表明大地震造成的地下水变化可以作为活动构造的辅助性研究手段。然而需要解决的问题是:相距不太远的两个台站虽然同处于应力增强/减弱区域而水位变化的上升/下降方向却完全不同。本课题将通过对比研究这2次大地震引起的水位变化来解决这个问题,以促进其应用。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Himawari-8/AHI红外光谱资料降水信号识别与反演初步应用研究
苏门答腊地震引起的地下水变化——中国大陆存在活动地块的地下水证据
汶川地震引起的地下水热量运移特征研究
大地震引起的承压井水位变化作为探测活动构造的新途径
基于地下水位变化高层建筑群引起土体分层沉降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