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迫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具有起病早、病程迁延、易复发、易致残的特点。认知行为治疗是治疗强迫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其产生疗效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本项目采用脑结构及脑功能磁共振成像技术,以80例强迫障碍患者、40名正常对照为对象,从脑结构及静息态脑功能活动两方面,比较强迫障碍患者在认知行为治疗和舍曲林治疗前、治疗6周、12周时额叶-纹状体-丘脑环路相关脑区的灰质密度和脑自发神经活动的差异及其与临床症状之间的关系;同时分别比较认知行为及舍曲林治疗有效与无效两组患者间局部脑区灰质密度和脑自发神经活动的不同。本项目旨在研究认知行为治疗的不同阶段,强迫障碍患者神经影像学的变化,发现认知行为治疗强迫障碍的神经影像学路径,并进一步探讨强迫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及其与药物治疗机制的差异;探寻预测认知行为治疗强迫障碍疗效的脑影像学指标,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强迫障碍是临床上常见的精神障碍之一,具有起病早、病程迁延、易复发、易致残的特点。认知行为治疗是治疗强迫障碍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其产生疗效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尚不清楚。本项目进行了CBT系统培训并编制了强迫障碍CBT操作程式及自助手册,完成了10例强迫障碍患者和5例正常对照的筛查、入组、评估、治疗、磁共振扫描及数据的处理和统计分析,采用脑结构及脑功能分析方法对患者进行了影像学研究,用基于体素的分析方法(VBM)发现,与基线相比,患者治疗6周时的额下回、右扣带回、右枕中回的皮质厚度减少,左侧枕下回和左侧颞下回皮质厚度增加(p<0.05);与治疗6周时相比,患者治疗12周时的左侧颞下回、左侧枕下回、左侧额下回的皮质厚度减少,右侧中扣带回和右侧颞中回皮质厚度增加(p<0.05);反映患者大脑皮质对认知行为治疗在不同时点的反应不同。与正常对照比较,OCD患者在左侧小脑、双侧的巨状沟,右侧梭回及右侧的辅助运动区比率低频振幅(fALFF)值明显减低,左侧的眶额回和右侧的额中回fALFF值明显增加。经过有效的12次CBT治疗后,OCD患者左侧眶额回增加的fALFF值降低,而左侧的额中回、巨状沟,梭回,枕下小叶的fALFF值增高。以上研究结果提示,大脑结构或功能的异常可能是强迫障碍的病理生理学机制;认知行为治疗强迫障碍的神经生物学机制可能是因为其改变了患者大脑的结构或功能。这些结构或功能的变化可以作为识别强迫障碍患者以及预测认知行为治疗疗效的脑影像学指标,也为患者个体化治疗方案提供理论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伴有轻度认知障碍的帕金森病~(18)F-FDG PET的统计参数图分析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结核性胸膜炎分子及生化免疫学诊断研究进展
白质与强迫障碍:认知行为治疗的靶点与机制
针刺调节轻度认知障碍患者默认网络的多模态神经影像学研究
遗忘型轻度认知障碍不同中医证型的神经影像学特征研究
认知行为治疗对强迫症患者特定神经环路调节作用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