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殖对生物而言是一个绝对的诱惑,生物为了得到最大的生殖机会会采取一切策略,婚配制度作为一种行为策略在动物生殖过程中具有重要意义。单配制是鸟类中最普遍的一种婚配方式,现存鸟类中有92% 的种类为单配制,但近年来随着DNA指纹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发现很多单配制鸟类中存在婚外配现象,至此单配制鸟类的婚外配研究成为当前鸟类生殖行为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杂色山雀Parus varius为狭域分布、雌雄同色同型的单配制鸟类,前期研究显示其种群中存在婚外配现象。本项目拟采用在雏鸟头部进行荧光标识及双针孔监测等新型野外观测技术和微卫星、DNA序列分析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相结合的手段,对其婚外配发生频率的影响因素、婚外配的发生原因及机制、亲子识别及雌雄亲鸟亲代抚育规律等方面展开研究,为狭域分布、雌雄同色同型的单配制鸟类的婚外配理论提供一些证据或提出新的假说,进而推测婚外配行为在狭域分布鸟类的生殖进化中的意义。
社会性单配制鸟类婚外配研究是当前鸟类生殖行为生态学的研究热点,有关鸟类婚外配的发生原因、影响因素以及是否存在亲子识别现在是众说纷纭,甚至有些研究结果常常是相悖的。为此,我们以杂色山雀为研究物种,开展了婚外配的发生机制、亲子识别及亲代抚育规律研究,试图为单配制鸟类的婚外配理论提供一些新的证据,探讨婚外配行为在鸟类生殖进化中的意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探讨杂色山雀婚外配的发生原因及影响因素;(2)杂色山雀亲子识别及雌雄亲鸟亲代抚育规律。现在所有研究内容基本按计划完成。在项目执行期间,共公开发表了10篇学术论文,1项专利,指导了6篇硕士学位论文,现将主要研究结果总结如下:.1、本课题从目前流行的婚外配子代遗传利益的四个假说:“优秀基因”假说、“受精确保”假说、“遗传相容性”假说和“遗传多样性”假说角度出发,对杂色山雀发生婚外配的原因进行了探讨。结果显示:(1)杂色山雀并不是因为配偶质量差而选择发生婚外配,婚外子代没有比婚内子代具有更高的适合度,婚外子代性比没有显著偏雄,说明其发生婚外配的原因不能用优秀基因假说来解释;(2)有、无婚外配巢在卵受精率、出雏率及出飞率上差异不显著,说明其发生婚外配的目的不是为了确保受精;(3)配偶间的遗传相似性与巢中是否出现婚外父权无关;婚外配并没有导致子代获得杂合度利益;婚外子代与婚内子代在生存竞争力上无显著差异,故遗传相容性假说无法解释杂色山雀发生婚外配的原因;(4)90%有婚外父权巢中的婚外父本都只有1个而非多个,婚外子代与婚内子代的遗传多样性差异不显著,也不能用遗传多样性假说来解释其发生婚外配的原因。基于以上结论,我们认为杂色山雀发生婚外配的原因可能并不是为了寻求间接的子代遗传利益。.2、杂色山雀育雏期亲子识别及亲代抚育规律研究结果显示:(1)雌鸟承担主要育雏任务,喂食频率远大于雄鸟;雌鸟对不同个体大小的雏鸟没有明显偏爱,但配偶雄鸟在中、后期更偏爱体型大的雏鸟;(2)整体上每只雏鸟所获食物频次是均衡的,而雏鸟的乞食强度和站位是显著影响亲鸟食物分配的重要因素,离亲鸟越近,乞食越强烈的雏鸟,获得食物的机会越多;(3)婚内子代乞食强度大于婚外子代,但是婚外子代站位近于婚内子代,婚外子代并没有占有明显乞食优势;(4)有无婚外子代巢的窝卵数差异不显著;雌鸟对无婚外子代巢喂食次数多于有婚外子代巢,雄鸟则喂食均衡,杂色山雀无亲子识别能力。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内点最大化与冗余点控制的小型无人机遥感图像配准
居住环境多维剥夺的地理识别及类型划分——以郑州主城区为例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五轴联动机床几何误差一次装卡测量方法
杂色山雀双亲育雏投入策略的决定因素及婚外配代价的研究
发冠卷尾的配对模式对亲代抚育和寻求婚外配权衡的影响
两种长尾山雀合作繁殖行为发生的规律及机制研究
地理隔离对杂色山雀繁殖策略及遗传多样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