脂肪肝、慢性肝病及乙肝是目前世界上危害最严重的疾病。本项目在课题组前期工作-维药毛菊苣(Cichorii glandulosum)能有效保肝的研究基础上,拟采用代谢组学方法,于在体和离体实验模型上,观察机体引起的药物化学成分代谢变化,发现代谢活性成分并阐明其生物转化规律;从药物引起的机体内源性代谢物变化入手,研究药物作用的生物化学物质基础,阐明药物作用机制;以肝组织切片、生化参数、内源性物质成分和含量变化及酶活性变化为指标,观察活性化学成分及其代谢物与机体之间的作用关系,发现毛菊苣保肝作用的新药苗头。研究对建立维药代谢组学研究平台、探索传统医药学内涵、提高我国在国际医药知识领域中的竞争力具有积极作用。
毛菊苣Cichorium glandulosum是维吾尔医学治疗肝病的传统药物,广泛分布于新疆南疆地区,资源丰富,但是其肝保护作用的物质基础和作用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毛菊苣为研究对象,分别从其肝保护活性、化学成分、质量控制、药物代谢等方面进行了研究,获得以下结果:.1. 鉴于维吾尔医学保肝复方药物中毛菊苣药用部位不明确,如毛菊苣子、毛菊苣根或毛菊苣全草,研究采用四氯化碳致小鼠急性化学性肝损伤模型,以小鼠血清丙氨酸转氨酶和天冬氨酸转氨酶为指标,结合肝脏病理组织学变化,系统比较了毛菊苣种子和全草的石油醚、乙酸乙酯、正丁醇、60%乙醇和水提取物的肝保护作用。结果显示:毛菊苣种子和全草各提取物各剂量组均有不同程度的肝保护作用,而种子和全草的乙酸乙酯部位和正丁醇部位显示较强的肝保护作用,提示该药材保肝活性是多种成分综合作用的结果。.2. 对毛菊苣药材化学成分进行研究,得到五个化学成分,经1H-NMR谱、13C-NMR谱和2D-NMR谱分析,结构鉴定为山莴苣素、山莴苣苦素、秦皮甲素、秦皮乙素和β-谷甾醇。分别对不同药材中的山莴苣素、山莴苣苦素、秦皮甲素、秦皮乙素、菊苣酸的含量进行分析,确定毛菊苣根中以山莴苣素和山莴苣苦素为主,毛菊苣种子和全草中以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为主。.3. 建立了毛菊苣药材HPLC指纹图谱测定方法,指认了其中5个色谱峰,分别为山莴苣素、山莴苣苦素、秦皮甲素、秦皮乙素、菊苣酸,并评价了毛菊苣与菊苣两种药材之间化学成分的差异,为全面评价药材、阐明其菊苣药材体内代谢产物质量奠定基础。 .4. 研究了毛菊苣中有效成分的药代动力学特征,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有效成分及其代谢产物的液-质联用方法,通过LC-MSn分析,阐明了毛菊苣中两类重要成分-倍半萜类和香豆素类的11个代谢产物,推测其代谢途径主要包括水解、葡萄糖醛酸化、硫酸化、甲基化等,肝脏是上述成分的主要代谢器官,毛菊苣中山莴苣苦素、山莴苣素、秦皮甲素和秦皮乙素及其代谢物是可能是毛菊苣保肝作用的有效成分。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基于分形维数和支持向量机的串联电弧故障诊断方法
基于线粒体功能代谢组学的柴胡保肝/损肝双向调节作用机制研究
维药菊苣抗肝纤维化活性成分的研究
基于代谢组学原理探讨醋制南五味子降酶保肝作用机理研究
基于CYP450酶表达调控及代谢组学的五味子醋制保肝作用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