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陆核电站放射性核素释放对周边水域环境微生态结构与功能的影响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11575114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70.00
负责人:蒯琳萍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上海交通大学
批准年份:2015
结题年份:2019
起止时间:2016-01-01 - 2019-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沈为,程禹敏,宋家斑,周星星
关键词:
辐射敏感标志性微生物微生态放射性释放环境风险
结项摘要

Normal operation of nuclear facilities, accident conditions, and the way after retirement, are likely to release gaseous and liquid radioactive effluents to the surrounding environment, and by diffusion, migration, transformation, etc. into the environment. In this study, China's first inland nuclear power plants around the main study area, select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of the radionuclide (60Co) and cesium (137Cs) for the study, the use of radioactive radiation laboratory simulation experiments to explore the microbial environment sexual dysfunction associated with the radiation dose and population change between the environmental and ecological impact of the formation of radioactive contamination on the basis of the evaluation program. And from environmental samples screened issued a clear sign of ecological function of the radiation-sensitive microorganisms, by studying its radiation-sensitive characteristics, dose-rich features, and changes i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ecological functions and population distribution, the study of radionuclide radiation contamination typical of the region toxicity and mechanism of bacterial microorganisms in the environment. Final bioremediation process simulation nuclear pollution of the environment, with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iconic microbial populations, tracking number and its physiological and biochemical changes in functional recovery in the repair process, to achieve a sensitive microbial population dynamic monitoring of the repair process.

核设施正常运行、事故工况、以及退役后,都有可能向周边环境释放气态和液态放射性流出物, 并通过扩散、迁移、转化等途径进入水域生态环境。本研究以我国第一座内陆核电站周边为主要研究区域,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放射性核素(60Co)和铯(137Cs)为研究对象,采用实验室模拟放射性辐照试验,探索环境微生物的功能损伤及种群变化与辐射剂量之间的相关性,形成辐射污染对水域环境微生态影响的基础评价方案。并从环境样品中筛选出具明确生态功能的辐射敏感标志性微生物,通过研究其辐照敏感特性,剂量富集特性,以及生态功能和种群分布的变化特性,研究典型放射性核素的辐射污染对区域水环境中微生物菌群毒性作用及机理。最终模拟核污染环境的生物修复过程,借助引入标志性微生物种群,跟踪其在环境修复过程中在数量和生理生化功能恢复上的变化,实现以敏感微生物种群对修复过程的动态监测。

项目摘要

核设施正常运行、事故工况、以及退役后,都有可能向周边环境释放气态和液态放射性流出物, 并通过扩散、迁移、转化等途径进入水域生态环境。本研究以我国内陆核电站潜在建设区域-长江流域及周边为主要研究区域,选择最具代表性的放射性核素(60Co)和铯(137Cs)为研究对象,开展如下三部分研究工作:.1、从长江下游上海段采集水样和底泥,选择该水域中量大面广、具有重要生态功能的微生物种群进行培养,从上述培养中得到的菌群中筛选具有代表性、通过实验室模拟放射性辐照试验,研究其辐照敏感特性,剂量富集特性,以及生态功能和种群分布的变化特性。总结环境微生物的功能损伤及种群变化与辐射剂量之间的相关性,初步提出辐射污染对水域环境微生态影响的基础评价方案。.2、并从环境样品中筛选出具明确生态功能的辐射敏感标志性微生物-大肠杆菌、自养硝化菌和发光细菌以及水体原生动物。 通过研究其辐照敏感特性、剂量富集特性,以及生态功能和种群分布的变化特性,研究典型放射性核素的辐射污染对区域水环境中微生物菌群毒性作用及机理。.3、选取了11种可水培植蔬菜类植物进行玻璃温室内的盆栽实验,模拟核污染环境的植物修复作用。以代表性核素之一Sr作为研究对象,将11种植物种植于受Sr污染土壤上,研究Sr对这11种植物生长的影响,以及这11种植物对Sr的吸收和转运能力;评价这11种植物对土壤中Sr的富集能力,筛选出Ca含量较高的荠菜、黄花菜等有应用潜力的Sr富集植物,对其中所选择的对Sr有较强的富集能力的荠菜和菜豆,研究富集机理和特点,荠菜等的生长特性、对Sr、Ca吸收和分布特性及其时间特性。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论大数据环境对情报学发展的影响

DOI:
发表时间:2017
2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DOI:10.14067/j.cnki.1673-923x.2018.02.019
发表时间:2018
3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自然灾难地居民风险知觉与旅游支持度的关系研究——以汶川大地震重灾区北川和都江堰为例

DOI:10.12054/lydk.bisu.148
发表时间:2020
4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5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近 40 年米兰绿洲农用地变化及其生态承载力研究

DOI:
发表时间:2020

蒯琳萍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模拟内陆核电站氚水排放对微生态系统影响的研究

批准号:11575234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冯慧云
学科分类:A2803
资助金额:73.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129I-AMS示踪我国核电站周边核环境安全的研究

批准号:41271512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周卫健
学科分类:D0716
资助金额:8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塔里木棉区植物VOCs排放对区域生态环境的影响

批准号:20867005
批准年份:2008
负责人:吴瑛
学科分类:B0607
资助金额:31.00
项目类别:地区科学基金项目
4

用卫星测高数据研究内陆水域的水位变化及其与环境的相关性

批准号:40304001
批准年份:2003
负责人:姜卫平
学科分类:D0401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