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华北农区棉花、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所组成的农田景观整体功能出发,以农田生物多样性两个核心驱动因子-作物物种多样性和农田景观多样性的功能为主要研究内容,以发挥农田生态系统内生物多样性控制害虫、保护有益生物的功能研究为重点,根据景观生态学和能量生态学原理,应用数量分析与能量测定方法,通过人工控制农田作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连续4年系统研究农田作物多样性对初级生产力的影响,阐明作物物种多样性与景观多样性对害虫和天敌的种类、数量与能量动态的作用,定量分析害虫为害作用和天敌控制作用等功能特征,解析农田景观区域内不同作物布局下害虫、天敌发生的全过程,探讨作物物种多样性和农田景观多样性与害虫、天敌多样性的关系及物种多样性与生产力关系。在理论上,揭示"作物-害虫-天敌"的相互作用关系及害虫调控机理,阐明我国农田生物多样性的整合功能、维持与调控机制;实践上,建立利用农田生物多样性控害保益的应用模式
本研究紧紧围绕着项目整体目标,以棉花、小麦、玉米等主要作物所组成的华北农田景观中害虫和天敌群落为对象,基于作物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以发挥农田生态系统内生物多样性控制害虫、保护有益生物的功能研究为重点,2011-2014年在山东禹城、聊城和河北廊坊、饶阳等基地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已发展了定量分析昆虫转移扩散的稳定同位素方法,解析了龟纹瓢虫在棉花、玉米之间的运动转移规律,棉铃虫在棉花、大豆、花生之间的转移扩散特征,并探讨了龟纹瓢虫、寄生蜂在玉米、棉花等寻找寄主的化学信息联系;阐明了华北农田景观中棉花品种多样性、作物多样性、景观多样性、非作物生境等对棉花害虫、天敌群落结构与天敌控害功能的作用;提出了昆虫生态服务功能和农田景观害虫生境管理等学术思想;而且,将研究领域拓展到农田土壤生态系统,深入研究了作物地上、地下生物相互联系,发展了基于“双园法”的土壤昆虫定量调查方法,分析了作物多样性对土壤螨类、线虫的影响等。在我国的华北农区构建了一种棉花-高粱间作控害保益应用新模式,并在山东省临清进行了“通过高粱储存天敌控制棉田蚜虫的生态工程”推广使用,试验面积100亩,控蚜效果非常明显。. 通过本项目的实施,目前已发表论文54篇,其中在Methods in Ecology and Evolution ,PLoS ONE ,BioControl等SCI刊物发表论文 27 篇,在中国科学: 生命科学等中文杂志发表27篇。此外,目前有DOI接受的SCI论文2篇,中文1篇;正在返修SCI论文2篇,中文1篇审稿中。此外,授权新型专利2项,申请发明专利1项。通过本项目,培养博士7 名,硕士生10 名,博士后6名;有2名科研人员晋升为研究员,1名因工作成绩突出留所工作。已按计划任务完成了情况,达到了预期的目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基于SSVEP 直接脑控机器人方向和速度研究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农田景观格局对二化螟越冬幼虫天敌多样性及其控害功能的调节
华北棉田-玉米田景观格局与龟纹瓢虫的生物控害功能的关系
华北农田景观格局对棉田天敌多样性及控蚜功能的调控机制
云计算环境下农业生物多样性控害智能决策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