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合社会文化与生物物理因素,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的难点与关键。本项目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ES)理论,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运用交叉学科(社会学、生态学和系统科学)方法,将社会文化和生物物理要素纳入村域社会生态系统(V-SES)进行整合研究。通过定性分析,确定系统基础组分和基本结构,筛选能反映系统特征的表征变量及引发其变化的内部变量;结合社会学田野调查和生态学生物多样性调查方法,分析表征变量与内部变量以及内部变量之间的相互影响和作用关系,阐明系统运行机制并构建V-SES理论模型;提出与系统结构和机制兼容的干预策略和措施,以促进高黎贡山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周边地区可持续发展。项目成果有助于推动我国自然保护区的科学管理,促进山地局域社会生态系统的探索与研究。
融合社会文化与生物物理因素,是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生态系统管理的难点与关键。本项目基于社会生态系统(SES)理论,在高黎贡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运用交叉学科(社会学、生态学和系统科学)方法,将社会文化和生物物理要素纳入村域社会生态系统(V-SES)进行整合研究。结果显示:(1)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周边社区是典型的农耕社会生态系统,研究区村级土地覆被类型分类系统包括5个一级类、13个二级类、4个三级类和11个四级类;(2)首次构建的V-SES动态平衡指数DEI,可量化表征V-SES内的“社会化”或“自然化”程度,研究区三个V-SES的DEI依次为汉龙(-0.50)>芒岗(-0.71)>芒晃(-0.75);(3)项目构建了V-SES的理论模型,可作为山地局域社会生态系统分析研究的一般框架;(4)产业结构是V-SES连结子系统的基础构架,同时约束着作用者的时间分配、社会经济水平和V-SES的动态平衡DEI,是V-SES发展演化的驱动力;(5)V-SES的驱动机制是:以农户为单位的作用者决策和行为方式——社会组织和分工——产业结构形成和演化——V-SES动态平衡——V-SES发展演化。项目最后构建了能够综合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和社区社会经济发展共同需要的区位关系分析法,适用于自然保护项目开发设计和保护区监测管理,对提高保护成效具有实际应用价值。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下的产业结构演替与分叉研究评述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高黎贡山蜘蛛的分类学研究
高黎贡山鸟类物种丰富度垂直分布格局研究
高黎贡山地区植物多样性特征研究及其评价
中缅交界高黎贡山种子植物区系及其形成原因的进化与生态解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