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墨化空心碳球包覆硅、锗纳米粒子的设计合成及其循环脱嵌锂稳定性能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51602057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0.00
负责人:马晓梅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复旦大学
批准年份:2016
结题年份:2019
起止时间:2017-01-01 - 2019-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李秋菊,司银松,王胜男,毛玉婷,胡航,谢辉齐
关键词:
可控制备介孔材料纳米复合材料纳米杂化材料表面修饰
结项摘要

Carbon materials with special structures as anode of lithium ion battery show excellent charge- discharge cycling stability, but carbon materials was limited as potential anode for higher power devices due to its low theoretical capacity (372 mA h g-1). Silicon and germanium anodes present very higher theoretical capacity (4200 and1600 mA h g-1) but confirm serious charge-discharge instability. Herein, we design a novel composites that encapsulate well-dispersed Si and Ge nanoparticles in hollow carbons spheres, the space between Si, Ge particles and carbon matrix will effectively tolerate the volume expansion which caused by cyclic charge-discharge. This type of hollow carbon spheres coating Si and Ge nanoparticles composite will show excellent electrochemical performances and promise a potential anode for lithium ion battery.

碳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具有良好的循环充放电稳定性,但碳材料的理论比容量仅372 mA h g-1,很难满足高功率输出设备的需求。硅、锗等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具有很高的理论比容量(4200和1600 mA h g-1),但硅、锗等负极材料在循环脱嵌锂过程中会产生严重的体积膨胀和机械收缩,因此循环充放电稳定性能极差。本项目设计将高比容量的硅和锗等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包覆在石墨化空心碳球中,利用硅、锗纳米粒子与碳球之间的空心结构来缓冲硅、锗在脱嵌锂过程中由于体积膨胀造成的容量衰减,进一步维护电极结构完整,提高循环充放电稳定性能。通过本项目研究,获得装载有活性储能纳米粒子的空心碳微球结构设计的新方法,掌握含有活性粒子的空心碳微球的储能机理及电极材料的充放电性能,为空心碳微球及其功能化复合物结构的设计和应用提供理论与实用基础。

项目摘要

本项目深入地研究和探索了具有多孔网络结构和石墨化特征的碳材料包覆硅和锗纳米粒子的理论基础和机理。将具有高理论比容量的硅纳米粒子化并均匀地包覆在空心碳微球空腔内,使得均匀分散的硅纳米粒子在循环嵌锂脱锂的过程中有足够的空间来缓冲其体积膨胀,这种结构的复合负极材料不仅发挥了硅的高比容量特性,并维持了其在循环充放电过程中电极结构完整性。采用二氧化锗与含氧有机配体前驱体之间可形成稳定的螯合物的化学特性,将高电子传输速率的锗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和镶嵌在碳基质结构中。由于同时选用了含氮有机碳源前驱体,合成中一步法得到了具有橄榄型层状结构的锗碳复合物负极材料,同时实现了锗的均匀分散和氮掺杂对碳基质表面的化学修饰和改性。..所得空心碳微球包覆的硅碳复合物和橄榄型结构的锗碳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电化学性能测试结果表明,硅碳负极在 C/5和C/2倍率(1C=4200 mA/g)循环充放电1000次后的放电比容量分别为1565 和1260 mAh/g。氮掺杂的橄榄型锗碳复合负极,试验测试结果表明在不同倍率(C/10、C/2、1C、2C、3C、5C、10C 和15C,1C=1600 mA/g)循环充放电10次后,再返回到C/2充放电,结果依然保持良好的循环充放电稳定性。这一结果也表明,即使氮掺杂锗碳负极在15 C的高倍率进行充放电,其放电和充电比容量分别为803和804mAh/g,库伦效率为99.8%,表现出优异的高倍率充放电特性和容量保持率性能。..综上所述,通过本项目的研究,建立了制备装载有活性储能纳米粒子的空心碳微球结构设计的新方法,探索了含有活性粒子的空心碳微球的储能机理及电极材料结构对充放电性能的影响,为硅碳功能化复合物的结构设计和应用提供了理论指导。更重要的是,在研究锗碳复合材料的过程中,开创性的研究了氮掺杂的碳基质前躯体与成本经济的二氧化锗之间的化学键合作用,所得复合物将锗纳米粒子均匀分散和完全包覆的同时,实现了碳基质的表面掺杂改性,有利于电子在碳材料表面的快速传输,这一结果对后期研究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价值。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OI:10.7498/aps.67.20171903
发表时间:2018
2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22-0221
发表时间:2022
3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DOI:10.7544/issn1000-1239.2018.20170425
发表时间:2018
4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DOI:10.7498/aps.70.20210004
发表时间:2021
5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DOI:10.13692/ j.cnki.gywsy z yb.2016.03.002
发表时间:2016

马晓梅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类石墨特性钛酸锂-硅复合薄膜的制备及其脱/嵌锂机理研究

批准号:21805055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俞兆喆
学科分类:B0905
资助金额:26.8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类流体技术制备碳包覆无定形多孔硅复合电极材料的界面特性及嵌锂机理研究

批准号:51802104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刘磊
学科分类:E0208
资助金额:27.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功能化介孔空心碳球结构设计及其与锂硫电池性能的构效关系研究

批准号:51602281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侯建华
学科分类:E0203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4

炸药爆轰合成碳包覆纳米金属粒子与其机理研究

批准号:10972051
批准年份:2009
负责人:李晓杰
学科分类:A1201
资助金额:4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