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糜微粒是日粮脂肪被转运出动物肠上皮细胞,进入循环系统的重要载体。但是L-FABP对乳糜微组装的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提出L-FABP通过介导长链脂肪酸进入肠上皮细胞核激活核受体PPARα,从而上调靶基因DGAT1和MTP表达,促进肠上皮细胞乳糜微粒组装和分泌的假设。通过构建超表达L-FABP基因的Caco-2肠上皮细胞系,采用特异性与细胞器结合的荧光探针,以及荧光免疫方法标记细胞内L-FABP蛋白,对L-FABP蛋白在亚细胞器(线粒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溶酶体、细胞核)定位。通过超表达和RNA干涉L-FABP基因,从正反两方面研究L-FABP对长链脂肪酸进入细胞核的影响,测定PPARα、DGAT1和MTP基因和蛋白表达量;同时,分析L-FABP对肠上皮细胞合成甘油三酯、载脂蛋白apoB-48、以及分泌乳糜微粒的影响。通过研究,将进一步阐明L-FABP在肠上皮细胞内转运脂肪的分子机理。
课题组通过三年的研究工作,完成情况及成果如下:1、成功建立transwells嵌入式培养技术。成功观察到了形成致密的单层膜结构,微绒毛形态和细胞间紧密连结都与小肠上皮细胞类似,跨膜电阻、碱性磷酸酶以及功能性蛋白(L-FABP)的表达都达到要求,极性分化完全的Caco-2细胞可以作为研究小肠营养物质吸收代谢的体外模型,用于后续脂质代谢的相关实验; 2、研究了不同饱和度、不同浓度的长链脂肪酸调控肠道上皮细胞Caco-2乳糜微粒组装和分泌的差异机制。细胞培养21d后,换用配制好的放射性标记的400 μM [1-14C]油酸, [1-14C] EPA和[1-14C]DHA细胞培养液分别处理细胞,36h后收集细胞培养液,薄层层析法测定细胞TG的合成和分泌,以及超速离心法测定CM的分泌。结果显示油酸处理组CM分泌、TG重新合成及分泌、以及ApoB48的分泌均显著高于EPA和DHA组(P<0.01);DHA组CM分泌、TG重新合成及分泌、以及ApoB48的分泌均显著低于EPA处理组(P<0.01)。结论:与油酸相比,长链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尤其是DHA,能够通过降低肠上皮细胞内甘油三酯合成、载脂蛋白ApoB48的分泌从而降低乳糜微粒的分泌量。3、研究了不同饱和度、不同浓度的长链脂肪酸对肠道上皮细胞L-FABP等脂肪酸转运相关基因的调控作用。400 μM的C16:0 (PLA)、EPA和DHA分别处理细胞,24h后收集细胞培养液,采用定量PCR方法测定细胞内脂肪酸转运相关基因(PPARα、CD36、L-FABP、DGAT1、和MTP)mRNA的表达量。结果表明:n-3多不饱和脂肪酸(PUFA)EPA和DHA处理组相对于PLA处理组,下调CD36基因表达,抑制脂肪酸的摄入;上调细胞内L-FABP等脂肪酸相关转运基因的表达,从而促进了脂肪酸的转运,且DHA作用强于 EPA;4、成功构建了L-FABP结合蛋白超表达和RNA干涉的载体。为进一步研究L-FABP蛋白在肠上皮细胞内的功能奠定基础。总之,研究表明肠道上皮细胞内L-FABP受到日粮中不同来源的脂肪酸调控; 相对于油酸,L-FABP蛋白转运的n-3多不饱和脂肪酸(EPA和DHA)能够降低甘油三酯的合成,以及抑制载脂蛋白ApoB48的分泌,从而减少Caco-2细胞组装和分泌乳糜微粒。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分形L系统的水稻根系建模方法研究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2016年夏秋季南极布兰斯菲尔德海峡威氏棘冰鱼脂肪酸组成及其食性指示研究
物联网中区块链技术的应用与挑战
乳糜微粒定向介导TK基因载体系统对肝癌杀伤作用
自体乳糜脂肪移植抑制增生性瘢痕的作用及机制
SIRT1在溃疡性结肠炎肠上皮细胞内质网应激损伤中的作用及机制研究
肠上皮中的PKM2在炎症性肠病的作用及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