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AS)是心血管病(CVD)的病理生理基础和亚临床表型,其沉默隐秘发病过程早在儿童期就已开始。AS是集功能和形态损害共存的病变,在肥胖、高血压和血脂异常等CVD危险因素作用下,呈现功能损害→形态损害→CVD发生的发展过程。研究探索儿童期CVD危险因素及其暴露时间与成年AS之间的因果关联,将为制定识别CVD发病风险的早期筛查策略提供循证依据,对实现CVD早期防治至关重要。本项目将在长达24年的"北京儿童血压研究"(BBS)队列随访基础上,采用近年发展起来的评价动脉功能和形态早期损害的临床和实验检测技术及指标,检测和评估AS亚临床表型;分析儿童至成年期体脂、血压和血脂等危险因素对成年代谢综合征、高血压靶器官损害及AS发病风险的因果联系和预测价值,筛检CVD早起预警指标体系,研究探索从儿童期筛查CVD风险因素的起始年龄,为实现CVD防治窗口"前移"和"下移"提供技术支撑。
项目背景:心血管疾病(CVD)是功能损害→结构改变→CVD终点事件的长期、缓慢和持续进展的过程,在CVD事件发生前的“沉默”期,已经出现心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或损伤,如动脉顺应性下降(早期硬化)和粥样斑块、左心室结构和功能改变。肥胖和高血压均是成年CVD的独立危险因素,目前已经成为儿童青少年人群中常见的“慢性病”。但儿童期肥胖和高血压是否直接导致成年后心血管结构与功能的损害,尚缺乏长期随访研究证据。.研究内容:对长达28年的“北京儿童血压研究”(BBS)队列继续随访,采用评估心脏和动脉血管的结构及功能早期损害的临床和实验检测技术,检查和评估BBS队列在中年(34-48岁)发生CVD亚临床损害(LVMI, cIMT, PWV)状况;采用混合效应模型,分析儿童至成年BMI及血压轨迹与中年发生CVD亚临床损害的联系及预测价值,探索筛查CVD风险的适宜年龄,为防治窗口“下移”提供技术支撑。.重要结果及关键数据:1)BMI及BP具有较强的轨迹效应,超重/肥胖儿童较非超重儿童更容易发展为成年肥胖,血压偏高儿童更容易发展为成年高血压;2)儿童超重/肥胖可预测成年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3)儿童超重/肥胖及其长期负担可增加成年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风险,尚未发现与成年动脉僵硬度下降之间的关联;儿童期血压偏高及其长期负担可增加成年动脉粥样硬化、动脉僵硬度下降的发生风险;4)儿童超重、血压偏高及其长期负担可增加成年期左心室构型(向心性重构、离心性肥厚、向心性肥厚)的改变,且超重的对左心室肥厚的影响高于血压偏高;5)超重/肥胖儿童如果成年期体重变为正常,则成年期CVD亚临床的损害会发生逆转。.科学意义:CVD已经成为严重影响居民健康和社会发展的公共卫生问题,给社会和家庭带了巨大负担,检测CVD的生物标志物及危险因素对CVD的早期预防和控制意义重大。本研究利用多时点随访数据,分析儿童期超重/肥胖及血压偏高、长期负担及转归对成年期的CVD功能和结构损害的长期影响,为儿童期肥胖及血压偏高的早期预防提供循证依据。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1例脊肌萎缩症伴脊柱侧凸患儿后路脊柱矫形术的麻醉护理配合
卫生系统韧性研究概况及其展望
天津市农民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湖北某地新生儿神经管畸形的病例对照研究
学术型创业企业发展路径探讨
儿童营养与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关系的前瞻性研究
心血管代谢危险因素在儿童至成年肥胖影响骨量过程中的多重中介效应:基于结构方程模型的生命历程研究
儿童脑外伤致残疾结局的前瞻性队列研究
宁夏肥胖儿童青少年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及其对心血管结构和血管功能交互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