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行设计研制微型内置式自动持续缝牵引装置,该装置由微型钛杆制成的主、副支抗杆和由钛镍记忆合金制成的微型自动持续牵引器组成。主支抗杆一端固定于颞顶骨,另一端通过皮下、颧弓内侧进入口内;副支抗杆一端固定于额骨,另一端通过皮下、颧弓内侧进入口内,其末端与主支抗的口内段坚硬固定,形成反y形结构,以保持支抗固位稳定可靠。牵引器一端固定于支抗杆,另一端植入上颌颧突支柱或上颌骨尖牙支柱的骨孔内。通过动物实验,验证该牵引装置的可行性和有关缝牵引成骨的牵引力、效率、牵引期、维持期等指标参数。临床上应用三维CT计算机辅助技术设计个性化的内置自动持续缝牵引装置,对患有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年幼儿童和青少年患儿进行治疗,研究牵引力的大小方向和牵引效率、牵引期、维持期等的各种指标参数。最后凝练出该装置设计制作的各种性能结构的指标参数、手术方法、最适的缝牵引成骨技术的各种指标参数、术后远期效果维持的措施等。
虽然通过外置式牵引架经缝牵引成骨术矫正面中部发育不良已在临床实践中获得成功应用,但由于需要较长时间的佩戴外置牵引器,对患者日常生活造成影响、依从性差,如果在牵引期结束后就尽早拆除牵引器,会造成上颌后缩复发等问题。因此我们提出了内置式自动持续缝牵引成骨技术矫正面中部骨骼发育不全的研究。本研究分为动物实验研究及临床研究两个部分,一方面我们选取12周龄大的生长期比格犬为实验动物,通过放置自主研发设计的内置式自动持续牵引装置,分别以头颅骨和上颌骨为支抗点和牵承点,将弹簧产生的持续牵引力作用于颧上颌缝从而前移上颌骨,成功的建立了动物实验模型。同时在牵引过程中,分别通过大体检查及影像学检查对犬整体及上颌骨生长发育情况进行动态观察,结果证实内置式牵引支架安置的手术操作路径的可行性及支架在动物体内长期放置的安全性和稳固性和牵引的有效性,为临床研究提供科学可靠的实验依据。为了评价经缝牵引成骨技术长期成骨效果,我们对经缝牵引1年后的缝及其周围骨质进行了Micro-ct、骨生物力学测试以及组织学方面的检测,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表明缝周,新生骨质的骨小梁结构更加松散,内部骨髓腔体积明显多于对照组,生物力学性能检测的指标较对照组低。这就说明经缝牵引形成的新生骨质的改建与重塑过程尚未完成,新生骨质及缝的结构对应力的承受能力尚低,可塑性较对照组强。这些生物学变化为经缝牵引后上颌回缩的发生及预防提供了实验基础。.在动物实验获得成功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展开了临床应用研究。在临床上选取年龄6-15岁处于生长期面中部骨骼发育不良患儿,应用计算机辅助外科技术,结合患者头颅三维CT影像设计个性化内置式牵引装置,通过口内入路辅助头皮切口成功施行了手术。术后通过对患者进行临床观察,并对面部外形及牙齿咬合情况、牙齿石膏模型及影像学资料的完整收集,证明了内置式牵引器在上颌骨牵引前移以及术后效果维持方面均有肯定性效果。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基于FTA-BN模型的页岩气井口装置失效概率分析
天津市农民工职业性肌肉骨骼疾患的患病及影响因素分析
掘进工作面局部通风风筒悬挂位置的数值模拟
响应面法优化藤茶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RANKL/RANK/OPG系统在经缝牵引成骨中的作用
Wnt/β-catenin信号通路在经缝牵引成骨中的作用机制
血管内皮干细胞动员剂促进牵引成骨的实验研究
颌骨牵引成骨机制的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