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戟科叶下珠属(Phyllanthus)植物具有抗菌消炎、抗病毒等作用,许多种类为重要的民族民间药。前期工作从该属植物余甘子中分离到结构新颖的倍半萜类化合物,该类成分具有新没药烷型倍半萜骨架,常以配糖体的形式存在,在体外细胞水平和动物体内水平均具有显著的抗柯萨奇病毒B3(CVB3)活性。本项研究拟以粗提物显示有抗病毒活性的青灰叶下珠 (P. glaucus)、越南叶下珠 (P. cochinchinensis) 和西印度醋栗 (P. acidus)为研究对象,利用LC-MS联用技术检测倍半萜类成分的化学组成,应用制备和半制备HPLC并结合传统方法分离纯化,鉴定结构;以抗单纯疱疹I型病毒和柯萨奇病毒为靶病毒,测试抗病毒活性,探讨构效关系,发现结构新颖的抗病毒活性天然化合物,为创新药物研发提供基础。
本项目对西印度醋栗 (Phyllanthus acidus Skeels)等六种叶下珠属植物的化学成分和抗病毒活性进行研究。从中共分离鉴定了276个化合物,包括新化合物106个。其中50个为倍半萜类成分,45个为新颖结构的倍半萜苷。此外,在该属植物中首次发现了结构构新颖的环系重排为6/6/5/6新环系的四降三萜类化合物和有乙炔基取代的闭目花烷型二萜苷。通过测定异核耦合常数、量子计算化学方法、柱前衍生/液相色谱手性拆分/紫外检测等多种方法确定了没药烷型糖苷和闭目花烷型二萜苷的绝对构型。四降三萜类化合物的绝对构型通过单晶衍射确定。抗病毒活性测试结果表明,部分没药烷型半倍萜显示显著的抗乙肝病毒、流感病毒 H3N2或手口足病毒EV71活性。本项目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叶下珠属植物中天然小分子结构类型的多样性,探讨了多种配糖体绝对构型的确定方法,且发现没药烷型倍半萜可选择性的抑制不同的病毒株,为抗病毒先导化合物的发现提供了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玉米叶向值的全基因组关联分析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基于FTA-BN模型的页岩气井口装置失效概率分析
艾叶和野艾蒿叶中倍半萜类成分及其镇痛活性研究
国产苦瓜属植物中多肽类成分、结构和活性研究
华中地区叶下珠属植物新颖结构化合物的发现与生物活性研究
金粟兰属植物具抗乳腺癌转移活性的新颖倍半萜成分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