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岭造山带和南鄂尔多斯盆地处于我国周边四大构造域活动影响的复合部位,且被秦岭、六盘山、大青山及吕梁山所环绕,不同构造域和多元动力作用的复合、叠加形成了极为复杂的盆地与造山带。新生代中晚期以来,又受到青藏高原隆升和向东北挤出的影响,构造活动频繁,后期改造强烈,故深化研究该区壳、幔结构和其边界场响应对探索成山、成盆、成岩、成矿和成灾的深层动力过程有着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广阔的应用前景。.在该区布署一条近南北向榆林-延安-西安-镇巴(万源)长近900km的剖面并与北部满都拉-包头-延川剖面相衔接,以进行人工源地震探测和高精度位场观测。通过壳、幔精细结构和边界场效应研究揭示秦岭造山带和盆山耦合的场效应与岩石圈减薄的边界约束和机理。这将有利于理解华北克拉通减薄和形成的动力机制与破坏的时空非均一性。
秦岭造山带和南鄂尔多斯盆地位于华北克拉通的西南部,是华北克拉通形成与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我国东西向构造带和南北向构造带的整体构造变异中和在研究、探索华北克拉通的南界、盆山耦合,特别是对其深部物质与能量的交换中均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华北克拉通在纵向、横向都是不均匀的,且在多元力系作用下形成了如此复杂的构造格局,这是因为鄂尔多斯盆地和秦岭造山带受到周边不同地块碰撞、挤压及其之后的陆内变形和深层动力过程的制约,且在造山带和陆块内部形成了不同的盆山系统所致。在北起榆林,向南经咸阳直抵涪陵,长达1000km的大剖面上进行了人工源地震深部探测、高精度重力场和磁力场观测,采集了高分辨率的数据,反演、刻划了剖面辖区的精细速度结构、密度结构和磁性结构。进而研究和探索了深、浅层结构分区、地球物理边界场及界带、盆山耦合的深层过程和动力学响应。显见,沿该剖面的秦岭-大别造山带以南北走向横亘中国大陆中部,并将我国东部分为南北两部,即华北克拉通和扬子克拉通。在南、北向相向运动力系驱动下构成了一个极为复杂的复合、叠加构造带、成矿带和地震活动带。研究结果提出:.1.秦岭-大巴造山带具有同一基底,其形成乃为结晶基底隆升所致,即它的形成仅涉及到上地壳的受力变形和空间状态。造山带与其南、北两侧的前陆盆地为同一深层过程造成的,而Moho界面的局部隆升导致华北克拉通与秦岭造山带之间前陆盆地Bfc拉张。秦岭-大巴造山带应包括山体南北边界深大断裂和其两侧的前陆盆地。.2.该区大陆内部地壳厚度(43±2km)与速度分层结构、Q结构、密度结构、磁性结构和不同类型断裂分布及层序在华北克拉通、秦岭-大巴造山带、扬子克拉通三大块体地域存在显著差异。不同规模、层次与产状的断裂分布反映出它们在形成机制上,所受构造运动的制约,即受力作用强度和地体运动方向上均存在着明显差异。.3.扬子克拉通与秦岭-大巴造山带的北界应在勉略断裂以南达县附近,而达县-勉略地带则应为前陆盆地Bfy。扬子克拉通向北呈低角度缓慢俯冲,勉略断裂带则应为俯冲带内伴随岩浆上涌的通道。北部华北克拉通与秦岭-大巴造山带之间则为高角度俯冲,呈现出秦岭-大巴造山带南、北两侧的俯冲带是不对称的。同时说明两陆-陆块体之间俯冲带界的受力强度、运动速度和空间形态各不相同,且存在着明显差异。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钢筋混凝土带翼缘剪力墙破坏机理研究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空气电晕放电发展过程的特征发射光谱分析与放电识别
地震作用下岩羊村滑坡稳定性与失稳机制研究
南秦岭混杂带中古洋隆体与碰撞造山作用
鄂尔多斯盆地与北缘造山带壳、幔介质三维速度结构和动力学响应
西秦岭造山带及邻区地壳深部结构及动力学研究
天山造山带地壳上地幔速度结构与动力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