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扁平苔藓是一种常见的、非可控性口腔黏膜慢性炎症疾病,被世界卫生组织列为癌前病变。口腔扁平苔藓及恶性转化目前还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甚至分子机制都不明确。本项目研究将集中北京大学药学院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在基础和临床研究方面的双重优势,利用基因表达谱芯片筛选技术、蛋白质双向电泳技术、microRNA芯片技术等手段,通过对扁平苔藓患者的正常粘膜与非扁平苔藓患者的正常粘膜,一般口腔癌患者癌周围正常粘膜与扁平苔藓癌变患者周围正常粘膜,扁平苔藓癌变患者的扁平苔藓组织与未癌变的扁平苔藓,扁平苔藓癌变患者的癌组织、扁平苔藓及正常粘膜进行分析研究,综合多例样本结果,系统寻找差异表达基因和microRNA。进而通过特有的稳定表达和可调控RNA干扰手段,在细胞和动物水平探索其在苔藓发生、发展及癌化过程中的作用及信号通路,揭示其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及网络调控,为及早进行临床诊断和治疗或者避免其恶变提供理论基础。
口腔扁平苔藓是目前我国最常见的口腔粘膜病之一,被WHO列为“癌前病变”,一旦患病无法根治,需定期复诊以期早期发现癌变,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及心理健康均存在长期影响。癌变率报道不一,癌变机制未明。相关研究大多集中于单一位点和通路或芯片筛选等。无良好的癌前诊断靶点的临床应用,亦未见癌变网络机制的研究。本项目在癌变相关网络调控机制,关键基因功能以及癌前诊断的临床应用探索等方面取得如下进展:.1,前期通过对口腔癌组织,癌周正常组织和癌前病变组织进行第二代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和小RNA测序,获得三种状态下,基因表达差异,基因结构改变,新转录本预测,可变剪切,单核苷酸多肽性分析以及小RNA水平上差异分析,基因组定位,新miRNA预测及聚类分析等多项数据。此外,尝试应用系统生物学方法,结合已有高通量测序数据,进行正常状态,癌前状态以及癌症状态三种稳态数据网络模型的建立,以期用动态网络的方式解释癌前状态恶性转化机制。.2,建立完善临床样本库,于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收集病人临床组织样本以及方便临床推广应用的无创脱落细胞样本。通过测序得到的数据筛选出可能的miRNA靶点,对不同组样本进行检测,发现了几种在组织水平和无创脱落细胞检测水平上的癌前诊断的潜在生物标记物。验证结果表明,miR-375在口腔癌发生及癌前病变恶性转化过程中存在显著性差异,提示进一步在细胞水平及动物水平上结合其调控的靶基因进行相关功能研究。类似的,发现miR-96, miR-150, miR-182, miR-183, miR-203, miR-769-5p在口腔扁平苔藓发生等方面亦存在相关作用。.3,结合测序数据和临床样本验证结果,对相关miRNA靶基因进行预测。例如,通过软件预测得到miRNA-375的新的靶基因KLF5,BIRC5,PDPK1等,结合临床样本及测序数据,以期在组织水平和细胞水平对其在癌前病变恶性转化中的分子机制进行进一步探讨。.4,通过对测序得到的SNP数据的验证,发现BAZ2A、ZSCAN21、LRIG1基因上存在正常、癌前及癌症状态递进关系的SNP,目前已构建BAZ2A突变及野生型质粒进行进一步的功能研究。.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基于ESO的DGVSCMG双框架伺服系统不匹配 扰动抑制
Loss of a Centrosomal Protein,Centlein, Promotes Cell Cycle Progression
Complete loss of RNA editing from the plastid genome and most highly expressed mitochondrial genes of Welwitschia mirabilis
当归红芪超滤物对阿霉素致心力衰竭大鼠炎症因子及PI3K、Akt蛋白的影响
内质网应激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间充质干细胞参与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分子机制
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过程中关键分子事件的研究
前列腺非可控性炎症恶性转化的miRNA调控网络及其分子机制
口腔黏膜恶性转化过程非可控性炎症调控网络中IL-1β关键节点作用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