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中新世大洋碳位移事件的成因机制及其古环境效应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776051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73.00
负责人:田军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同济大学
批准年份:2017
结题年份:2021
起止时间:2018-01-01 - 2021-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冯华,凤羽,刘晶晶
关键词:
大洋碳位移晚中新世二氧化碳东赤道太平洋过去气候变化
结项摘要

The major ocean carbon shift over the past 16 Myr mainly occurred during the middle and late Miocene, of which each commenced as a series of 400-kyr-cycle dominated carbon maxima events followed by an abrupt decrease of ~0.8-0.9‰ in d13C. This project will reconstruct a series of proxy records at IODP Site U1337 including foraminiferal d18O and d13C, Uk’37 and TEX86 based SST and C37:2 derived pCO2 in the period of 9.6-2.5 Ma, aiming to probe the forcing mechanism of the late Miocene ocean carbon shift and its environmental significance by answering three scientific questions. 1. Did the surface ocean also record the middle Miocene carbon shift? If yes, was it synchronous to or different from the middle Miocene carbon shift? 2. How did the late Miocene sea surface temperature (SST) change and what did it play between ocean carbon reservoir and polar ice sheet growth? 3. How did the late Miocene ocean carbon shift affect the atmospheric CO2 concentration?

申请者前期研究发现,晚新生代大洋d13C呈逐渐偏负的趋势,主要发生在中中新世,并存在中中新世和晚中新世两个异常相似的大洋碳位移事件,每次大洋碳位移先发生一系列具有40万年长偏心率周期的碳同位素极大值事件,接着是相对快速的d13C负偏事件,幅度达0.8-0.9‰.本申请尝试重建赤道东太平洋IODP-U1337站的系列替代性指标,包括有孔虫d18O和d13C,Uk’37和TEX86海水表层温度,C37:2反演的大气CO2浓度,探讨晚中新世(9.6-6.5 Ma)大洋碳位移事件的成因机制及其古环境效应,回答三个科学问题.第一,晚中新世底层海水记录的碳位移事件在表层海水中也有记录吗?如果有,是同步的还是具有差异性?第二,晚中新世热带海区的海水表层温度如何变化?它在大洋碳储库和极地冰盖生长中起到什么作用?第三,晚中新世大洋碳同位素负偏事件(LMCS,7.65-6.5Ma)如何影响大气CO2浓度变化?

项目摘要

晚中新世碳位移负偏事件(LMCS,Late Miocene Carbon Shift,7.65-6.5 Ma)约持续1 Ma,全球大洋底层海水d13C变负0.91 ‰。LMCS是一次全球性事件,在赤道太平洋、太平洋中部和西南部、印度洋、南极东南部副极地海区和北大西洋都有发现。对LMCS事件成因机制的解释,学术界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LMCS与晚中新世至上新世的生物勃发事件(Biogenic Bloom)密切相关。但申请人在南海的研究表明,这次生物勃发事件的起始时间与延续的时长都与LMCS相差甚远,并不能解释LMCS的成因。第二种观点认为,LMCS与晚中新世全球范围内的植被变化密切相关。通过对全球范围内古土壤中碳酸盐和脊椎动物牙齿的d13C进行系统地研究,发现在8-6 Ma期间,古土壤和脊椎动物牙齿的d13C显著变正,据此推测在8-6 Ma之间C4植被在全球范围内大规模扩张。因为C4植被扩张可能导致输入海洋的富12C的营养物质大规模增加,从而降低大洋的d13C。箱式模型模拟结果也显示,C4植被扩张可能永久性地改变海洋有机物中12C的分馏系数,从而产生-1 ‰的大洋碳同位素负偏。很显然,无论是大洋生物勃发事件还是陆地C4植被的扩张,两者在时间上无法与精确到万年的LMCS事件相匹配,不足以解释LMCS事件的成因。.项目组以东赤道太平洋IODP-U1337站深海沉积为研究材料,经过近4年的研究,获得了该站位高分辨率UK’-37和TEX86两种有机地化指标(0-16Ma),用来反演海水表层温度变化;获得了该站位低分辨率单体烯酮d13C记录,用来反演大气CO2浓度演变。通过对比分析,项目对晚中新世大洋碳位移事件的成因机制形成了清晰的认识:第一,晚中新世大洋碳位移是全球性事件,不仅底层海水具有这个特征,表层海水也有;第二,晚中新世东太海水表层温度很稳定,呈现很弱的降温,大幅度的降温是从4.3Ma开始的,一直延续到晚更新世;第三,在晚中新世,构造运动引起陆源有机碳输入到大洋的通量增加,同时C4植被扩张,两者的协同作用促进了晚中新世大洋碳位移事件,任何单一的因素都无法完全触发晚中新世大洋碳位移事件。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2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中国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环境效应分析

DOI:10.12062/cpre.20181019
发表时间:2019
3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DOI:10.5846/stxb201912262800
发表时间:2020
4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DOI:10.19336/j.cnki.trtb.2020112601
发表时间:2021
5

基于MODIS-NDVI数据的植被碳汇空间格局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基于MODIS-NDVI数据的植被碳汇空间格局研究——以石羊河流域为例

DOI:10.16089/j.cnki.1008-2786.000360
发表时间:2020

田军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91128208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220.00
项目类别:重大研究计划
批准号:70572001
批准年份:2005
资助金额:16.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0476027
批准年份:2004
资助金额:3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70971108
批准年份:2009
资助金额:24.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70971121
批准年份:2009
资助金额:2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71171157
批准年份:2011
资助金额:4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19872063
批准年份:1998
资助金额:13.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0976024
批准年份:2009
资助金额:53.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0776028
批准年份:2007
资助金额:4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40306011
批准年份:2003
资助金额:1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藏南晚白垩世大洋红层的放射虫动物群与古海洋事件

批准号:40572007
批准年份:2005
负责人:罗辉
学科分类:D0201
资助金额:3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高喜马拉雅盆地晚中新世以来古植被对干旱事件的生态响应

批准号:41302269
批准年份:2013
负责人:陈林
学科分类:D0217
资助金额:26.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晚寒武世的SPICE事件和古海洋

批准号:40873007
批准年份:2008
负责人:储雪蕾
学科分类:D0301
资助金额:4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藏东芒康晚中新世卡均植物群及其古环境重建

批准号:31470325
批准年份:2014
负责人:苏涛
学科分类:C0202
资助金额:88.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