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脉粥样硬化(AS)是临床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病因,其病理基础为易损斑块(VP)纤维帽破裂或断裂,导致血栓形成。在AS治疗中,维持斑块稳定、减少血栓形成,成为当前心脑血管疾病防治研究的热点,中医药对其干预和治疗有独特优势。本课题结合中、西医对于VP的研究进展,结合前期工作基础,提出"痰、瘀、毒致不稳定斑块"的假说。应用高脂加L-蛋氨酸饲养,复合血管内皮损伤,模拟临床表现的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AS和VP的生理、病理演化过程,建立大鼠颈总动脉粥样硬化VP动物模型。以补虚驱邪为治则组成化痰祛瘀解毒方进行干预和治疗,观察模型动物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等炎性因子表达,病理组织学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MMP-9/TIMP-1等特异性指标,对VP动物模型及化痰祛瘀解毒方的治疗作用进行评价,以期建立评价中药对VP干预的实验方法及探讨和发现对其治疗有效治疗方案和方药。
动脉粥样硬化(atherosclerosis, AS)及其并发的心脑血管疾病,是临床上心脑血管事件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主要病理基础为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 VP)纤维帽破裂或断裂,导致血栓形成。因此,稳定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为临床及实验研究的热点。目前,对于AS模型研究已较为成熟,但易损斑块和(/或)斑块破裂尚无理想的动物模型,本课题结合中、西医对于 VP 的研究进展,结合前期工作基础,提出“痰、瘀、毒致不稳定斑块”的假说。应用高脂加 L-蛋氨酸饲养,复合血管内皮损伤,模拟临床表现的高脂血症、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及 AS 和 VP 的生理、病理演化过程,旨在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 VP 动物模型。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复方中药在稳定斑块中发挥的作用,并初步探索其稳定斑块的具体机制,为中医药防治AS提供新的思路和新的治疗方法。. 结果表明:(1)各模型组比较,三因素模型组血清hs-CRP升高显著(p<0.01),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明显,斑块面积为79680.25±46517.58μm²,狭窄率为48.02%。.高脂、高同型半胱氨酸、内皮损伤三因素能成功建立大鼠动脉粥样硬化模型,本研究成功建立了一种简便可行的易损斑块动物模型并评价了模型中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为稳定易损斑块的药物研究提供了实验基础与依据。(2)在整体、细胞水平上,研究发现HTQYJD有显著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其作用途径与以下几个方面有关:①调节血脂:降低大鼠血清TG、TC、LDL-C、VLDL-C、ox-LDL浓度;②降低血浆Hcy;③组织学方面:缩小斑块面积、改善管腔狭窄程度、稳定斑块的作用;④抗炎:明显降低hs-CRP、NF-κB p65磷酸化/NF-κB p65的比值;⑤调节MMP-9/TIMP-1系统;⑥细胞凋亡因子Bcl-2/Bax的比值升高;⑦分子生物学方面:明显下调冠脉Cav-1表达,上调eNOS表达,抑制NF-B活化,减少炎症因子ICAM-1表达。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1例脊肌萎缩症伴脊柱侧凸患儿后路脊柱矫形术的麻醉护理配合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采煤工作面"爆注"一体化防突理论与技术
东部平原矿区复垦对土壤微生物固碳潜力的影响
静脉血栓形成时间推断的法医学研究进展
肠道菌群代谢物诱导单核细胞亚群变化在AS中的意义与化痰祛瘀解毒通脉方的干预机制研究
AMPK介导的细胞自噬炎性反应信号通路对痰瘀互结证AS的调控机制及化痰祛瘀解毒方药的干预作用
基于代谢组学探讨ApoE基因敲除小鼠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形成的动态机制及解毒活血法的干预作用
Corilagin干预动脉粥样硬化易损斑块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