掌握冶金技术被认为是文明起源和早期发展的重要条件,新旧大陆被学术界普遍认可的古代文明无不具备一整套冶金技术。本项目将全面整理中国已有的冶金考古资料和信息,在预研成果的基础上系统地开展中原及北方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约公元前25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间)的采矿、冶炼、铸造等冶金遗址考察,最大限度地获取田野第一手资料和考古学文化信息,在此基础上进行文化属性判定、年代测定和科学检测分析,揭示各遗址的技术类型和特点,阐明中原地区、燕辽地区、河西地区重要考古学文化的冶金遗址的分布规律及区域性特点与联系,在更广阔的跨地区、跨文化时空范围内实现冶金遗址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的田野发现和内涵认定,深入探讨早期冶金技术及其相应的组织管理体制在社会复杂化、组织强化等层面上对中华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所起的作用,进而为中华文明探源等重大考古、历史学课题提供科学论据。
项目开展了中原的晋南和关中东部地区、西北的甘肃走廊和青海都兰地区、东北的西辽河及松嫩平原地区早期青铜冶金遗址的普查和重要遗址出土的青铜器检测分析,累计发现距今4000年到2500之间的青铜冶金遗址50余处,其中的晋南中条山前进耙采矿遗址、甘肃张掖的西城驿遗址、辽西赤峰的喜鹊沟遗址已由考古单位开展了正式考古发掘。项目对田野考察和考古发掘所获矿石、炉渣等各类冶金遗物进行了常规检测和微量元素、铅同位素检测及重要遗址的年代测定,获得以下基本结论:(1)大约从距今4000年开始,中国的中原、西北、东北地区进入了青铜生产的工业化阶段。(2)三个地区普遍存在有冶炼砷青铜、锡青铜以及复杂的多元青铜的现象,但砷青铜在中原消失的较早,在边疆地持续了相当长的时段。(3)三个地区青铜产业格局有重大区别。中原地区至迟从二里头时期加达到了冶铸分离、铜锡(砷)物料分离、以陶范铸造礼容器的发达产业结构,并一直持续到铁器时代的到来。西北地区则未能实现冶铸分离,但实现了铜锡(砷)物料分离,并持续到汉文化抵达河西地区,其格局维持了近2000年。东北地区青铜时代早期具有类似中原的产业结构,但在青铜时代晚期退化为冶铸不分、铜锡(砷)物料的落后格局,这一格局在辽西持续到了战国是维持,甚至影响到汉魏时期的松嫩平原。简而言之,中原地区从青铜时代一开始就实现了最发达青铜产业格局,西北地区则长期维持次一级的青铜产业格局,东北地区则从较发达的产业格局退变为最落后的青铜产业格局。本项目对不同地区长时段青铜产业格局的厘定,为解释中原何以成为东亚稳定的文明中心提供了全新的冶金考古证据,被誉为中华文明探源研究方面最具突破性的研究成果。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资源型地区产业结构调整对水资源利用效率影响的实证分析—来自中国10个资源型省份的经验证据
粉末冶金铝合金烧结致密化过程
西部地区农业经营方式的现代化转变
考虑流固耦合影响的页岩力学性质和渗流规律
灾后重建地区的经济韧性测度及恢复效率分析:以汶川地震极重灾区为例
辽西地区的早期铜冶金
中原地区早期铁器及冶铁遗址的新探索
运城盆地东部早期冶金遗址的考察研究
航空粉末冶金涡轮盘早期损伤的非线性超声检测机理与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