省际交界区空间结构形成演进与优化整合研究

基本信息
批准号:71703061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0.00
负责人:曾冰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江西财经大学
批准年份:2017
结题年份:2020
起止时间:2018-01-01 - 2020-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曾永明,涂洪亮,杨明华,胡亚光,卢星星,邱志萍
关键词:
省际交界区优化整合演进空间结构
结项摘要

As the important position of the regional overall poverty management and the frontier of the regional coordination ,the provincial border area has the initial condition of asymmetry and non-dominant spatial structure. The spatial structure practice of the provincial border area is not only lack of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and theoretical reference, but also difficult to learn 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eveloped areas.Meanwhile, its theoretical research begin to start, whether the number or depth or method is still relatively thin.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patial structure, this paper constructs a mathematical model of the evolution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provincial border area by using the framework of new economic geography.According to the static and dynamic analysis based on the equilibrium results of the model,the paper discusses the process principle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provincial border area from the convergence-diffusion, the core-periphery and the mediation-shield, and the driving factor model.To be specific ,we use the synchronic and diachronic, morphological methods to measure the spatial structure of the S-W,S-S and W-W provincial border area.Then this paper takes a comparative study on the spatial structure and economic effects of three types of provincial border regions.On the basis of theoretical and empirical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background, connotation and mode of the spatial structure optimization and integration of the provincial border area, 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policy proposal to improve the spatial integration of the provincial border regions in china.

省际交界地区作为我国区域性整体贫困治理的重要阵地与区域协调合作的前沿阵地,却具有不对称、不占优的空间结构初始条件。我国省际交界区空间结构的实践,既缺乏可参照的国际经验与理论,也无法比照发达地区的相关理论与实践,而基于省际交界区空间结构的理论研究才开始起步,无论是数量还是深度或者方法上还比较单薄。本课题从空间结构视角出发,采用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构建省际交界区空间结构形成演进的数理模型,并根据模型的均衡结果进行比较静态分析与特别动态分析,从集聚扩散、中心边缘和中介屏蔽三个层面探讨省际交界区空间结构形成的过程原理,以及驱动机制。同时选取强弱型、强强型、弱弱型三类省际交界区,分析空间结构的共时性、历时性、形态化,并对其空间结构的经济效应及影响因素加以比较分析。在理论和实证分析基础上,剖析省际交界区空间结构优化整合的背景、内涵、模式,提出我国省际交界区空间结构优化整合的对策与实施路径。

项目摘要

本项目从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来构建省际交界区空间结构形成演进机理,进而采用空间相关性分析、社会网络分析、地理加权回归、策略性博弈论等多重分析方法,对湘鄂赣省际交界区空间格局、网络空间结构、驱动机制、合作行为等内容进行了定量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省际交界区空间结构形成演进主要围绕集聚扩散、中心边缘和中介屏蔽三大机制展开,并且省际交界区完全有可能成为“中心交界区”;(2)采用夜间灯光数据表征的湘鄂赣交界区县域经济空间格局分析显示存在着明显的“金字塔”型等级特征,呈现出“连片贫困”特征;“内空外热”两极分化的不平衡格局仍未能有效化解;(3)网络空间结构分析显示湘鄂赣交界区经济联系强度水平有所提升,但弱联结状态依然固在,经济联系空间差异有所扩大,受边界屏蔽效应影响明显,仍停留在低水平的多群体集聚阶段;子群内部经济联系较为紧密,但是子群间经济联系匮乏;三大中心城市带动交界区发展显得“力不从心”。节点城市中介桥梁效应日益弱化,尤其是邻边县域未能发挥有效的桥梁性作用;(4)关于省际交界区经济空间格局驱动机制中,劳动、资本、政府作用均具有积极作用,其中劳动投入与资本投入回归系数高值易集中于热点地区,低值则集中于冷点地区。政府作用影响效应一方面随着地区到中心城区距离的增加而依次递减,另一方面表现为省份间影响差异。交通水平与教育发展水平对经济发展差异影响会呈现出正负两极分化特征;(5)要想实现省际交界区整体收益最大化,须按照参与主体在合作过程中的热忱度、产出能力、贡献大小等指标为依据确定最佳收益分配系数;(6)省际交界区应从中心城市培育与功能完善、合作利益分享补偿与组织构建、要素投入、交通基础设施、政府导向作用等层面进行空间结构优化整合。本项目研究结果丰富和深化了省际交界区相关研究理论内容,同时也为地方政府提供了可操作性实施方案。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一种改进的多目标正余弦优化算法

一种改进的多目标正余弦优化算法

DOI:
发表时间:2019
2

基于混合优化方法的大口径主镜设计

基于混合优化方法的大口径主镜设计

DOI:10.3788/AOS202040.2212001
发表时间:2020
3

变可信度近似模型及其在复杂装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变可信度近似模型及其在复杂装备优化设计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DOI:10.3901/jme.2020.24.219
发表时间:2020
4

涡轮叶片厚壁带肋通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预测和优化

涡轮叶片厚壁带肋通道流动与传热性能的预测和优化

DOI:10.7652/xjtuxb202112004
发表时间:2021
5

2000-2016年三江源区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2000-2016年三江源区植被生长季NDVI变化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DOI:10.6046/gtzyyg.2020.01.32
发表时间:2020

曾冰的其他基金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省际边缘区的空间结构演化及优化调控研究:以淮海经济区为例

批准号:40671053
批准年份:2006
负责人:朱传耿
学科分类:D0108
资助金额:31.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京津冀地区传统村落空间结构特征及优化整合研究

批准号:51678023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张大玉
学科分类:E0802
资助金额:6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基于时空地理数据的首都圈经济效率演进与区域空间结构优化研究——小尺度与产业的视角

批准号:41771131
批准年份:2017
负责人:刘建国
学科分类:D0108
资助金额:6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中缅交界高黎贡山种子植物区系及其形成原因的进化与生态解释

批准号:31570212
批准年份:2015
负责人:李嵘
学科分类:C0201
资助金额:63.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