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城市化地区是全球化与地方化两种力量交互作用的地区,是我国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现有研究对半城市化地区的空间特征和形成机制尚未形成深入和系统的分析框架。本课题从地理学视角切入,借鉴景观生态学的分析方法,利用GIS技术和空间计量工具,以上海和广州的半城市化地区为例,对半城市化区域土地利用的时空扩展过程和空间特征进行研究,建立空间特征的评价体系。在形成机制的分析上,借鉴产权学派的理论,从外来的辐射带动与乡村内生动力两个层面研究半城市化地区形成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建立制度变化和空间变迁之间的分析框架,在此基础上对半城市化地区土地整合与优化的模式进行探讨。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价值。在理论层面,可以丰富可持续城市化进程和城乡统筹发展理论。在实践层面,对于指导半城市化地区土地的集约利用和城乡统筹发展具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选择京津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半城市化地区的典型案例,综合应用土地科学、城乡规划、景观生态学、新制度经济学、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建立了我国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特征变化的评价体系。分析发现半城市化地区近年来经历过建设用地快速蔓延带来的土地碎片化后,其土地利用已经处于扩张蔓延向填充式发展的过渡阶段。同时,从自上而下的城市辐射、城乡二元体制与自下而上的乡村内生发展机制角度,着眼于二元土地产权中的利益相关者,分析了不同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形成机制,以期较为全面地揭示半城市化地区土地利用变化的规律。在顺德,至下而上的发展(乡村)远比至上而下的投资(城市)强势,村土地股份制有效地将土地开发和土地收益控制在村集体实体。在江阴,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的力量同时对土地利用产生着重要影响。而在顺义,自上而下的力量影响明显强于自下而上的力量。因此,半城市化的不同状态取决于政府管制的能力和乡村发展的动力。最后,作者提出“增量创新、存量优化”相结合的内涵式提升土地利用模式,并提出集体所有制土地改革的思路,为我国健康和可持续的土地城镇化进程提供借鉴。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主控因素对异型头弹丸半侵彻金属靶深度的影响特性研究
基于细粒度词表示的命名实体识别研究
基于协同表示的图嵌入鉴别分析在人脸识别中的应用
基于图卷积网络的归纳式微博谣言检测新方法
半城市化地区的土地利用变化与空间重组-- 以浙江绍兴市为例
我国半城市化地区的空间演变类型与动力机制
中国城市化多维视角理论框架研究
基于多尺度决策主体的半城市化地区空间结构演化研究:以武汉市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