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西湖自然保护区地处甘肃河西走廊最西端,是一个典型的极端干旱内陆湿地,本研究以该区荒漠植被中广泛分布的关键种及其种群为研究对象,研究荒漠地区主要植物种群、群落类型及其关键种和广布种种子的形态结构特征,通过不同生态因子光照、土壤湿度和温度、土壤盐分及复合因子对种子萌发过程的生理生态、生理生化、分子生态学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荒漠植物的关键种及其种群在繁殖水平上对环境的适应机制,种子短命的分子生态学机制,种质保存的分子机制研究;阐述荒漠植物种子适应不同生境中形成的特殊的萌发策略;比较荒漠植物种子对环境适应策略的相似性与不同点,为荒漠植物群落稳定、生态环境恢复与重建、生物多样性保护以及濒危植物种质资源的有效保护提供理论依据。
本研究将三种荒漠植物:霸王(Zygophyllum xanthoxylon)、黄花补血草(Limonium aureum)、蒙古沙冬青(Ammopiptanthus mongolica)作为实验材料,通过硅胶干燥,制备不同含水量的种子,密封包装后,定期测定种子的生理活性指标,研究其超干种子的最适宜保存条件。分析了种子适宜保存温度和含水量的关系,研究制约种子寿命长短的重要因素,通过对种子相对电导率、抗氧化系统酶类、醛类物质含量、脂氧合酶含量等生理活性指标的测定,分析了超干种子生理生化机理,并从膜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方面加以验证,适度的超干处理种子可以有效降低脂质过氧化反应带来的危害,延长种子的保存时间。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黑河上游森林生态系统植物水分来源
极地微藻对极端环境的适应机制研究进展
青藏高原--现代生物多样性形成的演化枢纽
不同湿地植物配置对扑草净的吸收和去除效果研究
长链烯酮的组合特征及其对盐度和母源种属指示意义的研究进展
甘肃河西地区荒漠植物种群繁殖对策的研究
石羊河下游土壤干层发育及荒漠植被响应研究
干旱区荒漠植被对河岸侵蚀的影响机理及数值模拟
干旱区绿洲与荒漠植被蒸散发及其组分定量遥感反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