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化是一个人口生活模式和土地使用方式从非城市向城市转化的过程。在当前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郊区人口模式城市化速度远远落后于土地城市化,直接影响到中国城市化的"质量"与社会的和谐稳定。但现有研究未能在微观上系统解析城市化对村民生活模式变迁的影响,缺乏解释村民城市化收益空间分异的机制,属地人群的生活变迁差异研究更是空白,难以为不同类型空间的改造与管理提供有效对策。本研究构建村民生活模式微观研究的理论模型,系统考察城市化对不同空间类型内村民生活模式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叠加整体层面、个体层面的利益关系与空间效应的分析,进行同一类型内基于村民特征的得失评价、每种城市化类型的农村居民得失总结、不同城市化类型农村居民得失的比较,模型定量探讨其影响机制。从空间规划、公共政策层面提出提高村民生活模式城市化程度的对策。完善城市化在微观层面的实证研究,为构建和谐社会、引导城市化收益公平分配提供坚实的研究基础。
研究背景:课题研究始于2011年,在规划学术界较早关注“人的城市化”,国家2013年提出“新型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 必须保护农民利益”,这为课题研究赋予了新的时代背景与政策支持。作为微观个体“人”的农民在城市化过程中生产、生活方式发生了怎样的转变是“人的城镇化”研究的认识论基础,如何厘清快速城市化过程中村落空间与农民生活模式转变、城市化收益之间的关系,从而通过空间规划与公共政策来提升农民的生活质量是规划决策者亟需了解的问题。 . 主要内容:对照项目申请书,比较圆满的完成了申请书计划拟定的五项任务。项目的主要内容:(1)通过文献分析法,对国内外相关研究进行了梳理,构建了微观层面“快速城市化背景下郊区村民生活模式研究”的理论分析框架。(2)基于分析框架,通过典型案例实地调研,解析了不同类型村落在城市化前后的空间演化以及村民在城市化前后生活模式转变特征。(3)对单案例,从得失总体评价、得失内容分析、得失主体划分三个层面对快速城市化前后微观主体的利益格局演变及造成个体获益差异的影响要素进行剖析。(4)比较多个空间类型的农民利益格局的共性与个性,基于数学模型,研究农民群体分享城市化利益的影响机制。(5)从空间规划、公共政策层面提出提高农民分享城市化利益的对策。. 重要结论:(1)宅基地政策差异是造成乡村空间分化的最根本原因之一。(2)村民生活模式发生了城市化转变,但落后于空间城市化速度,呈现出被动,半城市化特征。(3)政府主导城市化利益二次分配,物质利益和社会福利交叉,农民微观利益格局演变呈现多元化特征。(4)“空间城市化”程度对农民分享“城市化利益”产生反向作用。(5)农民利益分享机制中政策类要素影响最大,其次是空间类要素,个人特征要素影响较小。. 科学意义:研究试图以最真实、最微观的方式解读快速城市化下村落空间的发展逻辑与人的生活模式转变过程,并在此基础上叠加整体层面、个体层面的利益关系与空间效应的分析。完善了城市化在微观层面的基础研究,强化了城市化的社会-空间互动研究,系统构建的微观村民生活模式分析框架,对于从农民视角研究人的城市化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 取得成果:研究期间,项目负责人及其他课题组成员在《城市问题》等杂志和国际学术会议上已发表该项目署名论文7篇,培养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人、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5人。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粗颗粒土的静止土压力系数非线性分析与计算方法
环境类邻避设施对北京市住宅价格影响研究--以大型垃圾处理设施为例
基于LASSO-SVMR模型城市生活需水量的预测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北京郊区居民社会空间重构:基于微观主体的视角
基于村民主体视角下的江浙地区乡村建造模式研究
基于“主体-产业-空间”协同视角的传统村落发展模式与重构研究
快速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国城市封闭住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