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已发现在具有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重症中暑中出现有明显的胃肠病变,但对于肠道作为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的枢纽器官、在重症中暑发生发展最终并发MODS的过程中其病变的分子机制则知之甚少。基于此,本研究结合对肠肝轴理论体系的认识,针对迄今尚未对肠功能障碍的诊断标准形成共识这一困惑临床多年的问题,利用蛋白质组学的技术方法拟从重症中暑动物模型的小肠组织和热打击离体培养肠段的培养液中筛选出同小肠病变、进而同重症中暑全身病变相关的特异性功能或分泌蛋白,并在不同治疗措施条件下通过整体动物模型、体外培育离体肠段热打击模型和肠上皮细胞热打击模型上进行功能验证,以期阐明小肠病变在中暑及引发MODS发生发展过程中的分子机制,进一步通过临床验证,筛选出肠道病变的特异性分子标记物,为防治重症中暑以及肠肝功能衰竭提供新的药物靶点和诊治依据。
重症中暑是一种高病死率的重症疾病,对其发病机制仍认识不清以致缺乏有效的治疗措施。当前认为其除了是由热暴露直接损伤外,主要是继发于热损伤后的SIRS,进而发展为脓毒症和MODS的过程。肠道作为体内最大的储菌库和内毒素库在SIRS和MODS的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研究肠道病变在重症中暑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具有重要价值。本研究制备了经典型和劳累型中暑动物模型,发现热打击会导致明显的热应激和炎症反应而死亡,并且劳累型中暑热应激反应更重,预后更差;发现肠道病变与热打击程度相关,并与局部IL-1β、IL-10存在正相关,与IL-12p40线性负相关;发现通过蛋白质组学筛选出的中暑肠道病变差异蛋白FBP的变化同小肠组织病理改变相一致,还发现肠组织和血清中肠源性防御素(Cry-2)与肠道损伤的组织病理、肠组织和血清DAO和D-乳酸的变化相一致,提示这两者可能作为热打击致肠道损伤的备选分子标记物;发现PAR1可能在热打击致肠道通透性增加、细菌移位和内毒素血症中发挥作用;体外研究发现,热打击可致肠上皮细胞凋亡和坏死,肠上皮屏障通透性增加,机制可能是诱导细胞内钙超载,通过p38通路诱导IL-8炎性介质的释放,紧密连接蛋白表达下调和细胞间通透性增加;基于肠道干预措施的研究发现,降温治疗可以减轻低程度热打击对肠道的损伤,但当中心体温达到42℃时,即使予以降温肠道损伤仍进一步加重,并且这种变化与全身热应激反应,局部炎症反应,脏器损伤存在一致性;异丙酚可减轻由热打击及联合LPS刺激的上皮细胞的凋亡和坏死,并发现这种保护作用可能同其能抑制HMGB1释放有关;乌司他丁也可明显减轻热打击对肠道的组织病理损伤,降低组织和血清中DAO、D-乳酸和Cry-2的水平;EPA可改善热打击所致的肠上皮细胞屏障功能损伤和通透性增加,其机制是通过改善紧密连接蛋白的表达及分布变化来发挥作用;血必净可通过抑制肝库否氏细胞释放TNF-α, IL-1β和IL-6以减轻中暑动物的肝损害,改善动物的预后;临床研究发现,早期HMGB1和PCT的升高以及APACHII评分和HLA-DR/CD14+水平可用来预测患者的不良预后。综合而言,本研究为肠道病变与重症中暑的关系提供了深入认识的依据,也为诊断提供了备选分子标记物。不足之处在于部分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本项目共发表论文24篇,SCI论著8篇,中文论著与综述16篇。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祁连山天涝池流域不同植被群落枯落物持水能力及时间动态变化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气相色谱-质谱法分析柚木光辐射前后的抽提物成分
温和条件下柱前标记-高效液相色谱-质谱法测定枸杞多糖中单糖组成
基于多模态信息特征融合的犯罪预测算法研究
肠源性防御素在重症中暑肠道病变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HMGB1 在重症中暑肠道损伤中作用机制的研究
卵巢癌早期诊断分子标记物的筛选及功能分析
成年男性精子活力不足分子标记物筛选及诊断应用基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