α干扰素(α-IFN)作为临床治疗HBV重要药物,但约有60%患者疗效较低。HBV及其抗原成分可能存在拮抗α-IFN抗病毒活性,但机制未明。本研究应用RT-PCR、Northern 和免疫印迹技术分析HBV核心蛋白(HBc)及其突变体(L60V、I97L、S87G)对α-IFN 的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分子(JAK1、TYK2、STAT1、STAT2、IRF9等)表达的影响;以基因转染、EMSA等技术分析HBc及突变体如何通过相关核转录因子(如NF-кB等)发挥对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中ISGF3复合体形成、核转位以及该复合体与抗病毒基因启动子区ISRE相互作用等机制的影响;并以分子杂交技术分析HBc及突变体如何影响α-IFN诱导的抗病毒蛋白(如PKR、MxA、2'-5'OAS等)的表达;拟系统阐明HBV核心蛋白(HBc)及突变体对α-IFN信号转导途径及抗病毒活性的干预机制。
一、项目的背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导致的乙型肝炎是严重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重要传染病之一。随着病程的进展可发展为肝硬化,甚至肝细胞癌。及时有效地应用抗病毒药物清除患者体内HBV病毒,对于机体阻断HBV感染慢性化及病程进展具有重要意义。α干扰素(IFN-)作为临床治疗HBV重要药物,但约有60%患者疗效较低。国内外研究表明,HBV及其抗原成分可能存在拮抗IFN-抗病毒活性,但机制未明。.二、主要研究内容.本项目应用RT-PCR、Northern Blot和免疫印迹技术分析HBV核心蛋白(HBc)其突变对IFN-的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分子(STAT1、STAT2、IRF9等)及抗病毒蛋白(如PKR、MxA、2'-5'OAS等)表达的影响,并以基因转染、EMSA等技术分析HBc及突变体是否通过影响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中ISGF3复合体形成进而抑制IFN-抗病毒活性,从而较为系统阐明HBc及突变体对IFN-信号转导途径及抗病毒活性的干预机制。.三、重要结果.在本项目中,我们发现HBc及其突变体具有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径发挥直接或间接拮抗IFN-抗病毒活性作用:① HBc及其突变体直接作用于 JAK-STAT信号转导途径抑制抗病毒蛋白MxA的表达来发挥拮抗IFN-α的抗病毒活性作用。② 突变体L60V诱导的IL-8很可能间接参与拮抗IFN-抗病毒活性过程。③ 抑制肝细胞膜TLR2和TLR4的表达,很可能是突变体L60V拮抗IFN-α的抗病毒活性的重要途径之一。.四、关键数据. IFN-α处理HepG2细胞后,胞内MxA表达水平较高(0.80±0.02)。表达HBc和HBc突变体I97L的HepG2细胞,经IFN-α处理后,胞内MxA表达水平显著下降(0.12±0.01、0.08±0.01)。此外,在表达I97L的HepG2细胞中,胞内STAT1、STAT2、IRF9表达水平(0.41±0.01、0.38±0.01、0.21±0.02)显著低于未转染质粒的HepG2细胞(1.89±0.01、0.90±0.02、0.89±0.02)和转染野生型HBc的HepG2细胞(1.09±0.01、0.60±0.01、0.50±0.01)。质粒pEGFP-L60V转染HepG2细胞后,胞膜TLR2和TLR4表达分别下降26%和35%,而细胞上清液中IL-8含量上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内质网应激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异质环境中西尼罗河病毒稳态问题解的存在唯一性
C-藻蓝蛋白抑制TGF-β1诱导的宫颈癌Caski细胞上皮-间充质转化
干扰素对HBV应答的关键差异蛋白及其调控方式
HBc-A3A/UNG2靶向融合蛋白构建及其清除HBV cccDNA作用和机制研究
基因重组HBV突变体的构建及其抗HBV的研究
乙型肝炎病毒对α干扰素信号转导途径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