吸附态砷的氧化还原转化与释放机理

基本信息
批准号:41373123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资助金额:90.00
负责人:景传勇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批准年份:2013
结题年份:2017
起止时间:2014-01-01 - 2017-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严炜,杜晶晶,田海霞,张锐明,崔金立,胡珊,阎莉
关键词:
环境地球化学氧化还原转化同步辐射技术还原菌
结项摘要

Redox transformation and release of the adsorbed arsenic into aquifer is the key scientific issue in arsenic biogeochemistry. This research will study the arsenic adsorbed on goethite, titanium oxide, and sediments. The research will develop multiple complementary characterization techniques including synchrotron-based methods to explore the redox reaction processes. The project will elucidate the key steps and controlling parameters during the arsenic redox reaction and release. The effects of microorganism, especially arsenic-, iron-, and sulfate-reducing bacteria, will be highlighted. The impact of electron shuttle in the presence of arsenic-reducing bacteria will be investigated. The research should shed light on the molecular-level mechanisms on the redox reactions and release of adsorbed arsenic. The results should provide the theoretical basis for further understanding of arsenic biogeochemical cycling.

地下水体系中吸附态砷的价态转化及脱附释放过程与机制是砷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本项目将围绕吸附态砷的氧化还原转化为中心,以针铁矿、氧化钛、土壤沉积物为环境介质,发展以同步辐射为主的多种谱学技术原位研究固液微界面上砷的氧化还原反应动态过程;阐明吸附态砷在氧化还原转化及脱附释放中的关键过程及主控因子;重点研究微生物,尤其是砷、铁、硫还原菌群,在此过程中的作用与调控机制,探讨电子梭在砷还原菌参与下对吸附态砷的价态转化及释放的影响。有望在吸附态砷的还原脱附分子机制及基于微界面的微生物诱导调控原理等基础理论研究方面取得突破,为全面深入阐述砷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理论基础。

项目摘要

地下水体系中吸附态砷的价态转化及随之引起的脱附释放过程与机制是砷生物地球化学研究中的关键科学问题。在自然环境中,砷、铁、硫的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相互耦合,导致吸附态砷的价态转化及吸附脱附过程非常复杂,因此需要联合应用多种分析手段,从砷的含量、形态分析、表面络合构型、微生物作用机理等多角度考察吸砷的微界面过程。.项目围绕吸附态砷的氧化还原转化为中心,发展了以同步辐射XANES、EXAFS、STXM、µ-XRF等技术为主,结合原位流动槽ATR-FTIR,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建立了以表征吸附态砷微界面特征为核心的原位分析方法平台。.利用这一平台,研究了砷在环境复杂介质微界面的吸附/脱附机理,结合密度泛函理论(DFT)的量化计算,发现地下水共存的二价阳离子会与电中性的三价砷在TiO2表面形成三元表面络合,从而促进砷的吸附,降低砷的迁移。利用地球化学分析软件(MINTEQ、PHREEQC),将建立的分子吸附模型与实际地下水条件结合,模拟预测砷在宏观尺度的界面反应及行为。.明确了砷、铁、硫还原菌在吸附态砷的还原及脱附释放过程中的作用与调控机制。砷的两种还原基因,arsC及arrA,均不能直接还原吸附态As(V)。吸附态As(V)首先从固相脱附释放,然后自由溶解态As(V)再被还原成As(III)。因此脱附释放是厌氧砷还原菌还原吸附态砷的前提条件。铁、硫还原菌在一定条件下会促进砷的脱附。发现并阐明了一株高砷抗性菌株(Pantoea sp. IMH)的砷抗性分子机制,此菌株具有2个ars砷抗性的基因簇,两个基因簇的启动子都属于温度敏感启动子,在不同的温度下调控砷的还原。.在项目支持下,培养四名博士,九名联合培养硕士生,项目主持人获得杰出青年基金的资助。共发表SCI论文28篇,其中影响因子大于5的14篇,包括6篇论文发表在环境领域的顶级期刊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基于一维TiO2纳米管阵列薄膜的β伏特效应研究

DOI:10.7498/aps.67.20171903
发表时间:2018
2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涡度相关技术及其在陆地生态系统通量研究中的应用

DOI:10.17521/cjpe.2019.0351
发表时间:2020
3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DOI:10.3969/j.issn.1673-1689.2021.10.004
发表时间:2021
4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氟化铵对CoMoS /ZrO_2催化4-甲基酚加氢脱氧性能的影响

DOI:10.16606/j.cnki.issn0253-4320.2022.10.026
发表时间:2022
5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硬件木马:关键问题研究进展及新动向

DOI:
发表时间:2018

景传勇的其他基金

批准号:20977098
批准年份:2009
资助金额:35.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批准号:20847002
批准年份:2008
资助金额:8.00
项目类别:专项基金项目
批准号:41023005
批准年份:2010
资助金额:200.00
项目类别:专项基金项目
批准号:41877378
批准年份:2018
资助金额:6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好氧砷还原菌Pantoea sp.IMH对吸附态砷迁移转化的调控机理

批准号:41603116
批准年份:2016
负责人:田海霞
学科分类:D0707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2

河口沉积物中微生物还原作用引起的砷形态转化与释放机理研究

批准号:40803032
批准年份:2008
负责人:许丽英
学科分类:D0707
资助金额:20.00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3

硫酸盐还原菌介导的砷/锑-硫耦合氧化还原转化研究

批准号:41877378
批准年份:2018
负责人:景传勇
学科分类:D0707
资助金额:62.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异化Fe(Ⅲ)还原对土壤砷形态的影响及砷释放机制

批准号:41171254
批准年份:2011
负责人:司友斌
学科分类:D0701
资助金额:7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