颅段颈内动脉是颅内动脉瘤的好发部位,发病率占颅内动脉瘤的40%以上,首次破裂死亡率可达20%-30%,再次破裂死亡率高达60%。血管内介入治疗多采用弹簧圈填塞瘤腔技术,但存在术中动脉瘤破裂出血风险高,术后瘤腔再通率高和治疗费用昂贵等缺点。对于颅内复杂性动脉瘤如大/巨大动脉瘤、宽颈动脉瘤、假性动脉瘤、夹层动脉瘤、梭形动脉瘤和复发动脉瘤,血管内治疗效果更差,而外科开颅手术同样耗时长,费用昂贵。鉴于颅段颈内动脉动脉瘤现有技术不能获得有效可靠的治愈,诸多材料和技术存在缺陷,许多患者因而面临极大的死亡、致残凶险。本研究拟设计一种颅内自膨胀部分覆膜非对称低网隙支架,通过一系列的体内外测试和动物实验研究,评价该系统是否能达到直接隔绝动脉瘤口,保持母体动脉的通畅,促进病变自行愈合,同时最大限度保证瘤周分支血管通畅的设计理念。该支架的研发成功有望为颅段颈内动脉动脉瘤的治疗提供一种更为安全有效的微创治疗方法。
目的:本研究通过建立犬远端ICA动脉瘤模型,从几何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病理学上与人体原始模型比较;研究模拟动脉壁退变联合血流动力学作用能否诱导动脉壁再塑形和新生动脉瘤形成;采用血管表面修复法,回顾分析破裂/未破裂动脉瘤生长前后血流动力学特点;模型体内植入不同类型覆膜支架,评价支架植入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1)采用快速原型技术制备远端ICA体外模型,手术重建联合蛋白酶诱导建立远端ICA动脉瘤犬模型(n=8),比较与人体模型形态学、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病理学相似性;2)外科重建建立模拟人体远端ICA血流特点的犬模型(n=12),6条行弹力蛋白酶局部诱导(HEG),6条对照(HG),行血管造影、血流动力学和组织病理学随访分析。3)建立两例动脉瘤患者数据模型,通过逆向工程技术模拟并分析动脉瘤生长前后血流动力学特点;4)采用球扩全覆膜支架治疗24枚侧壁囊性动脉瘤和12枚远端ICA动脉瘤模型,节段覆膜支架治疗12枚侧壁囊性动脉瘤模型,随访血管造影和组织病理学。.结果:1)远端ICA动脉瘤和人体模型具有形态学和血流动力学相似性,动脉瘤壁内弹力板不连续,弹力纤维破坏,平滑肌层变薄,平滑肌细胞增殖活跃,炎性细胞浸润增加和MMP-2/9表达增加;2)HEG组中12周时发现4例新生动脉瘤,造影和血流动力学均与人体模型相似;HEG组动脉壁再塑形或新生动脉瘤表现为中膜内弹力板/弹力纤维破坏,平滑肌层变薄/平滑肌增殖活跃,巨噬细胞浸润和MMP-2/9表达增加。3)“动脉瘤”状态下,瘤颈远端承受最高的WSS和血流速度,而瘤顶部WSS和血流速度最低,破裂动脉瘤模型中,瘤顶部明显WSSG改变,血流射流及狭窄冲击域。“瘤前”状态下,瘤生长部位血管壁承受增高的WSS,WSSG和血流速度;4)两枚全覆膜支架术后显示轻度支架内漏,3例支架成角;12月造影内漏消失;支架新生内膜,动脉瘤腔内血栓形成,内皮化过程12月完成。节段覆膜支架即刻瘤腔封堵率33.3%,3和6月完全封堵率为75%和83.3%;覆膜节段内膜增生较裸支架节段明显,内皮化过程延迟。.结论:远端ICA动脉瘤模型和人体模型形态、血流动力和组织病理上的高度相似;动脉壁退变和血流动力学作用的模拟可以诱导动脉壁再塑形和新生动脉瘤;采用血管表面修复技术分析动脉瘤生长前后血流动力学简单可行;覆膜支架治疗颅内动脉瘤方法可行,植入后内皮化过程延长。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面向云工作流安全的任务调度方法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研究进展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TGF-β1-Smad2/3信号转导通路在百草枯中毒致肺纤维化中的作用
生物炭用量对东北黑土理化性质和溶解有机质特性的影响
改良的覆膜支架治疗兔宽颈动脉瘤的实验研究
基因/药物分级控释节段覆膜支架治疗颅段颈内动脉瘤犬模型及其促内皮化和预防支架内狭窄的研究
基于纳米凝胶构建的直接粘贴血管覆膜治疗兔颈动脉瘤模型的实验研究
生物可降解镁合金覆膜支架治疗犬颈内动脉动脉瘤模型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