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功率器件特别适合于高压、大电流、高温和高辐射等恶劣环境,器件性能及可靠性需求对SiC器件的介质材料及介质/SiC界面质量也提出更加苛刻的要求;为实现高击穿、高可靠的钝化保护,高可靠、高迁移率MOSFET器件,介质/SiC界面是关键。本项目拟针对SiC表面属性,结合主要界面态来源,研究等离子N化、UV光照等方法清洁、钝化表面;研究ALD低损伤、高质量沉积新型高介电材料,以及层叠介质结构,探索提高抗击穿和可靠性的新方法;研究介质后退火有效降低界面态,提高沟道迁移率的技术途径;以及多种调控方法组合,研究低界面态、高质量、高可靠介质层的调控机理与方法,实现界面态密度<3E11cm-2oeV-1,MOS沟道迁移率>120cm2/(Vos),为SiC新器件(MOS/MISFET,IGBT)和新传感应用器件的研制提供理论支持和技术保障,具有重要的研究和经济价值。
介质/碳化硅(SiC)界面质量直接影响SiC MOS结构沟道载流子迁移率、阈值电压稳定性和可靠性,是实现SiC MOSFET、IGBT器件的关键,对介质/SiC界面调控机理与方法研究,认清介质/SiC界面态来源物理机制,针对性地开发高质量介质和界面的SiC MOS结构,对于研制高性能、高可靠SiC功率开关器件具有重要理论和应用价值。在自然基金资助下,开展的主要研究内容和研究结果如下:1)开展了SiC MOS结构栅氧界面态产生机理理论研究,SiC氧化过程中界面处C原子堆积以及氧化物介质缺陷的电荷陷阱是介质/SiC界面态的主要来源,确定了以开发替代栅介质处理以及氮化后处理的研究方向;2)开展了高介电常数栅介质材料Al2O3的介质/SiC界面及SiC MOS结构特性研究,研究不同退火条件对Al2O3介质的及SiC MIS结构特性影响,结合XPS、C-V等分析技术研究介质/SiC界面的原子结合态和界面态的来源,发现介质材料中缺陷是造成介质/SiC MOS结构界面态的主要原因;3)开展栅氧化介质/SiC界面的氧化后氮化退火(POA)工艺研究,结合先进工业级专用SiC氧化设备,开发SiC氧化工艺、NO氮化及FGA(Forming Gas退火)工艺,并结合I-V、C-V、低温电导法等表征手段对界面态及界面电荷陷阱的分布进行研究,发现NO氮化能够有效钝化界面的氧化后碳残留,降低介质/SiC界面态,降低栅氧介质中电荷陷阱密度,有助于沟道电荷迁移率提升,同时结合低温测试发现界面处仍有较高密度的快界面态存在,是限制沟道电荷迁移率进一步提升的主要障碍,此部分成果与国际最新报道的结论一致;此外,研究发现FGA退火能进一步钝化介质中独立悬挂缺陷能态,能够进一步提高介质/界面质量,抑制SiC MOS结构的平带电压漂移,同时也开展了介质/SiC界面的可靠性机理与试验研究。介质/SiC界面调控的机理与方法研究促进了对SiC MOS界面态的物理产生来源认知,以及调控方法的作用机制,为开发高质量介质/SiC MOS结构和SiC功率器件造就坚实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撑。本基金相关研究成果发表在中国物理、Materials Forum等EI/SCI期刊以及2014年欧洲碳化硅相关材料国际会议(ECSCRM)上,与企业的联合攻关促进了介质/SiC界面调控技术研发和高质量SiC功率器件研发。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特斯拉涡轮机运行性能研究综述
小跨高比钢板- 混凝土组合连梁抗剪承载力计算方法研究
基于二维材料的自旋-轨道矩研究进展
二维MXene材料———Ti_3C_2T_x在钠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SiC MOS栅介质与沟道界面态调控的机理与方法研究
功能化碳化硅基复合材料的界面调控与机理研究
Ni-Si(-C)合金与碳化硅的非反应润湿与界面结合机理
多介质流体界面不稳定性的界面追踪方法与程序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