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次盛冰期以来古长江在东海陆架的入海流路及其形成演化过程一直是国内外学者争议的热点。本项目以长江口外海域为研究区,通过最新获得的高分辨率声学剖面,识别并追踪末次盛冰期古长江主流路,解决长期以来关于古长江流路的争议。通过钻孔资料揭示海域古河道内部的沉积特征,建立充填模式;探讨末次盛冰期以来海平面变化下河道充填序列的沉积演化过程。该研究对深入了解中国东部海域晚第四纪的重大地质事件以及恢复末次盛冰期以来的沉积环境演化有着重要的科学意义。
利用高分辨率浅地层剖面资料结合海域钻孔资料,长江口外海域末次冰期以来的地层主要包含了一套由低位体系域(LST)、海侵体系域(TST)和高位体系域(HST)构成的层序。根据外部反射形态和内部地震反射结构,识别出了典型的埋藏古河道三十余处,在研究区西南部发育,规模大,向北向东发育比较少,推测末次冰期长江的主流路位于现代河口的西南侧。海域末次冰期以来长江河谷充填体系,总体上可以分为3个阶段:(I)13~7.5 ka B.p:古河谷空间巨大,物质供应充足,沉积速率较高,先后经历了河谷溯源堆积、潮汐河流、滨海(潮坪)、河口湾等类型沉积。(II)7.5~6.0 ka B.p. :海平面处于缓慢上升期,沉积速率略低于海平面上升速率,三角洲开始发育,沉积相以潮坪沉积、河口湾及浅海相沉积为主。(Ⅲ)6~0 ka B.p.:海平面上升趋势更加微弱,逐渐趋于稳定主要沉积相包括潮坪相、浅海相以及前三角洲相。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监管的非对称性、盈余管理模式选择与证监会执法效率?
基于 Kronecker 压缩感知的宽带 MIMO 雷达高分辨三维成像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五轴联动机床几何误差一次装卡测量方法
基于全模式全聚焦方法的裂纹超声成像定量检测
末次盛冰期中国气候的多模式结果分析
盐湖、滨海、近海对末次盛冰期、晚冰期的响应
末次盛冰期以来沂河古河道与古流量研究
末次盛冰期南京石笋气候年序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