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病理性疼痛临床表现为疼痛过敏和异常疼痛,其发病机制目前仍不明确,治疗上相当棘手。钠钙交换蛋白(NCX)是最近国内外的研究热点,在调节细胞内Ca2+浓度发挥重要作用。既往我们的研究表明Na+泵抑制剂哇巴因、Na+-H+交换抑制剂阿米洛利存在抗神经性疼痛作用。我们的预实验结果发现,大鼠鞘内注射NCX抑制剂KB-R7943产生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提示神经性疼痛发生机制可能涉及NCX,同时我们也期待NCX能够成为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的新靶点。本研究大鼠鞘内KB-R7943和SEA0400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采用免疫组织化学、Western Blot等技术探讨神经元和小胶质细胞细胞膜上NCX活性表达的变化;运用膜片钳技术,分析鞘内注射KB-R7943和SEA0400如何影响细胞膜Ca2+电流发挥作用,从新的基础领域探讨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机制,为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和药物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背景: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治疗非常棘手,目前没有特殊有效的治疗方法。方向:本研究采用大鼠鞘内置管,建立经典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NL),评估KB-R7943(由于SEA0400无法购买,故只使用KB-R7943实验)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效应,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主要内容:大鼠鞘内成功置入PE-10 管后,建立脊神经结扎病理性疼痛模型(SNL),鞘内分别注入不同剂量的KB-R7943。采用行为学测试、免疫荧光、Westren blot 技术,探讨KB-R7943作用的可能机制。重要结果:KB-R7943(5~20 ug)对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存在一定作用,其作用在一定范围内随着剂量增加而增加。免疫荧光发现NCX主要表达于脊髓背角和背根神经节内,然而SNL模型术后背根神经节内的NCX蛋白表达水平发生改变。鞘内注射KB-R7943后,背根神经节内与Ca2+浓度相关的MAPKs磷酸化水平降低。结论:鞘内注射KB-R7943存在抗神经病理性疼痛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抑制脊髓背根神经节NCX反向转运,降低背根神经节内Ca2+浓度和MAPKs磷酸化有关。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青藏高原狮泉河-拉果错-永珠-嘉黎蛇绿混杂岩带时空结构与构造演化
惯性约束聚变内爆中基于多块结构网格的高效辐射扩散并行算法
丙二醛氧化修饰对白鲢肌原纤维蛋白结构性质的影响
PI3K-AKT-mTOR通路对骨肉瘤细胞顺铂耐药性的影响及其机制
内质网应激在抗肿瘤治疗中的作用及研究进展
鞘内哇巴因和阿米洛利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研究
神经病理性疼痛治疗药物的设计与合成
PSD95基因沉默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神经病理性疼痛的脑结构和功能网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