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科院2010年《企业社会责任蓝皮书》表明,就企业社会责任(CSR)的履行而言,整体水平较低、行业间差异、个体变化等趋势在我国企业界是并存的。本课题试图对这一局面的成因、机制和后果作出扎根于"中国情境"的解释。借鉴新制度主义组织研究理论,本课题提出命题:我国企业CSR行为的总体态势和具体实践模式是CSR在宏观层面和中观层面的制度化进程的反映,是制度环境和企业及其管理人员所从事的"影响CSR体制的工作"双重塑造的结果。为验证该命题,本课题应用新制度主义组织研究所倡导的多分析层面研究、多研究范式结合的方法论,设计出三个子课题,希望通过多变量统计分析、诠释主义分析、历史主义分析和批判主义分析,从理论和实证两个方面系统解析政治社会大环境、行业场域、管理人员与我国企业CSR价值观和行为模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企业CSR行为的制度主义多分析层面理论模型,形成"让企业切实担负起CSR"的政策和管理建议。
就企业社会责任的履行而言,整体水平较低、行业间差异、个体变化等趋势在我国企业界是并行存在的。本课题试图对这一局面作出“扎根”于中国情景的解释。本课题应用了拓展案例研究、网络志、民族志的理论方法,对我国企业社会责任和社会表现的日常实践进行了研究,以期探讨两个大问题(1)在宏观、中观和微观等多重分析层面的因素和过程是如何塑造着我国企业的社会责任行为?(2)企业的社会表现有是沿着怎样的路径、以怎样的方式塑造了CSR在更高层面的制度化的?研究表明,企业中观层面因素对企业社会表现的最终形态影响最大,对员工微观层面的形塑作用也最强。研究也揭示了与企业社会形象相吻合的员工行为在微观层面的驱动因素。企业社会责任是一个规范性视角占据主导地位的领域。本课题扎根于企业行为的发现从资源依赖,内部营销、情感操演、身份实践等理论视角丰富了学界和业界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认识,对该领域研究理论化程度的提高和理论视角的丰富也有独特的贡献。本课题已发表中文论文1篇,完成英文论文4篇,均在英文期刊评阅过程中,另有1篇中文论文和1篇英文论文处在写作阶段。培养的1名博士生在读。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黄河流域水资源利用时空演变特征及驱动要素
资本品减税对僵尸企业出清的影响——基于东北地区增值税转型的自然实验
敏感性水利工程社会稳定风险演化SD模型
卡斯特“网络社会理论”对于人文地理学的知识贡献-基于中外引文内容的分析与对比
近代租界城市日常空间生产与演化 以天津英租界休闲空间为例
社会修复视角的企业社会责任行为研究
制度视角下企业社会责任行为选择与利益回报机制研究
企业社会责任的组织内部传导机制:跨层研究的视角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行为的同群效应:基于地理距离的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