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ig-I是近年来在抗病毒研究领域研究中受到很大关注的蛋白质之一,研究表明它是细胞内病毒受体,它与Mda-5均为RLR家族中的主要成员,是细胞浆内识别病毒RNA的感知元件。本实验室构建了Rig-I基因敲除小鼠,并对其表型做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除抗病毒障碍外,Rig-I基因敲除小鼠还有粒细胞的过度增殖、巨噬细胞的吞噬障碍、易发结肠炎及易被条件致病菌感染等新的表型。而免疫球蛋白IgG3类别转换(CSR)障碍导致的血清IgG3降低则是导致其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进一步的实验证据提示Rig-I是通过调控Nf-kb1蛋白的表达调控IgG3的CSR。本研究将通过一系列的实验进一步阐明Rig-I调控Nf-kb1蛋白质翻译以及IgG3CSR的分子机制。课题的成功完成将首次证实Rig-I对内源性mRNA所发挥的转录后调控作用,对进一步深入了解Rig-I基因的生物学功能,发现蛋白质表达调控的新模式具有重要意义。
Rig-I(Retinoic acid-inducible gene I)是近年来在抗病毒研究领域中受到广泛关注的蛋白质之一,它是细胞内病毒受体,主要识别病毒源性5’端带有三磷酸基团的单链及短的双链RNA,通过募集适配蛋白IPS-1激活下游IRF3和NFKB信号通路,诱导I型干扰素和细胞炎性因子释放等固有抗病毒免疫反应。课题组为深入研究该基因功能,构建了Rig-I基因敲除小鼠,并对其表型做了初步分析。结果发现除抗病毒障碍外,Rig-I基因敲除小鼠还有易发结肠炎、粒细胞的过度增殖、巨噬细胞的吞噬障碍、及易被条件致病菌感染等新的表型。其中免疫球蛋白IgG3类别转换(CSR)障碍导致的血清IgG3降低则是导致其感染的主要原因之一。后续研究发现在IgG3 CSR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的Nf-kb1/p50及其前体p105蛋白在Rig-I基因敲除小鼠中表达明显下降但其mRNA水平则无明显差异。究其原因,发现Rig-I 蛋白可以与Nf-kb1 mRNA 的3’非翻译区(untranslated regions, UTR)结合并募集核糖体相关成分RPL13、RPL8、18S 及28S RNA 等,从而促进Nf-kb1 蛋白质翻译。RNA 免疫沉淀并结合生物信息学分析证实,Rig-I 与Nf-kb1 mRNA 结合的结构基础为存在于3’-UTR mRNA 的3 段分别以串联形式存在的motif 形成的相对保守的空间结构。以上结果说明Rig-I 蛋白不仅能够识别结合外源性病毒 RNA,而且能够与细胞内源性Nf-kb1 mRNA结合,调控其蛋白翻译和Nf-kb 活性。这些发现为研究Rig-I 在抗病毒之外的生物学功能提供了新的思路和研究基础。
{{i.achievement_title}}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DeoR家族转录因子PsrB调控黏质沙雷氏菌合成灵菌红素
Intensive photocatalytic activity enhancement of Bi5O7I via coupling with band structure and content adjustable BiOBrxI1-x
The Role of Osteokines in Sarcopenia: Therapeutic Directions and Application Prospects
转录组与代谢联合解析红花槭叶片中青素苷变化机制
原发性干燥综合征的靶向治疗药物研究进展
鸡IgA基因类别转换重组机制分析及新免疫球蛋白基因的克隆
Trip1在肝癌细胞中的表达调控及其在控制蛋白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机制研究
维甲酸诱导基因I(Rig-I)在AML免疫逃逸中的作用及分子机制研究
RIG-I在肠道TRM样细胞形成、维持及肠道免疫防御中的作用和机制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