苜蓿中华根瘤菌及其共生固氮体系对铜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作用机制

基本信息
批准号:30900215
项目类别:青年科学基金项目
资助金额:25.00
负责人:李哲斐
学科分类:
依托单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批准年份:2009
结题年份:2012
起止时间:2010-01-01 - 2012-12-31
项目状态: 已结题
项目参与者:杨祥,侯文洁,樊连梅,陈卫民,朱闻斐,梁建强,孙然,位秀丽
关键词:
中华根瘤菌土壤苜蓿生物修复机制铜污染
结项摘要

铜是常见的有毒污染物质,也是最容易进入环境的重金属之一,较高浓度的Cu2+会对土壤生态环境、食品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造成很大的危害。如何有效地进行铜污染土壤的生态修复是一项重要的课题。本项目拟通过分离自天蓝苜蓿,对重金属Cu2+有较强耐受性并具有共生固氮能力的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dicae)对Cu2+的吸附特性、抗性机理及Cu2+对共生固氮体系生长发育、结瘤固氮的毒性效应和共生固氮体系对Cu2+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作用等研究,揭示苜蓿中华根瘤菌及其共生体系对Cu2+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机制。该研究将为农业环境保护及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途径。

项目摘要

项目研究中从天蓝苜蓿中分离到一株对重金属Cu2+有较强耐受能力并具有共生固氮能力的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通过对该菌株在不同pH、通气量、渗透压和抗生素等条件下对Cu2+的耐受能力、Cu2+的吸附特性、铜敏感菌株突变体的构建及抗铜基因的克隆、铜抗性机理、Cu2+对共生固氮体系生长发育、结瘤固氮的毒性效应和共生固氮体系对铜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作用等研究,揭示了苜蓿中华根瘤菌及其共生体系对铜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机制,为农业环境保护和矿区废弃地生态恢复和重建提供理论依据和途径。

项目成果
{{index+1}}

{{i.achievement_title}}

{{i.achievement_title}}

DOI:{{i.doi}}
发表时间:{{i.publish_year}}

暂无此项成果

数据更新时间:2023-05-31

其他相关文献

1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路基土水分传感器室内标定方法与影响因素分析

DOI:10.14188/j.1671-8844.2019-03-007
发表时间:2019
2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一种光、电驱动的生物炭/硬脂酸复合相变材料的制备及其性能

DOI:10.16085/j.issn.1000-6613.2022-0221
发表时间:2022
3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农超对接模式中利益分配问题研究

DOI:10.16517/j.cnki.cn12-1034/f.2015.03.030
发表时间:2015
4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宁南山区植被恢复模式对土壤主要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及土壤养分的影响

DOI:10.7606/j.issn.1000-7601.2022.03.25
发表时间:2022
5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疏勒河源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变化特征

DOI:10.5846/stxb201912262800
发表时间:2020

相似国自然基金

1

苜蓿中华根瘤菌及其共生体系对铜污染土壤修复的促进作用机理和生态响应

批准号:31270012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李哲斐
学科分类:C0310
资助金额:8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2

刺槐-根瘤菌共生体系对铜锌矿区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机理研究

批准号:31270530
批准年份:2012
负责人:林雁冰
学科分类:C0305
资助金额:81.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3

刺槐根瘤菌新种(Mesorhizobium robiniae)及共生体系强化植物对锌污染土壤的生物修复作用

批准号:31070444
批准年份:2010
负责人:韦革宏
学科分类:C0305
资助金额:40.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
4

钙对酸性土壤中苜蓿-根瘤菌体系群体感应及固氮性能的影响

批准号:30871597
批准年份:2008
负责人:张磊
学科分类:C1512
资助金额:31.00
项目类别:面上项目